战争事典081:兵临险境:德军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后反扑

战争事典081:兵临险境:德军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后反扑
作者: (英)普里特·巴塔|译者:小小冰人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149.80
折扣价: 83.90
折扣购买: 战争事典081:兵临险境:德军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后反扑
ISBN: 978751683783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41年年初,希特勒告诉他那些将领:“巴巴罗萨 (行动)发起时,整个世界都会屏住呼吸。”1941年6 月22日,145个德国师在德国空军主力和芬兰、罗马尼 亚大批兵力支援下,跨过边界攻入苏联,总兵力可能多 达300万人。“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的首要目标莫斯 科,位于600英里(1英里约合1.61千米,600英里约合 966千米)外,而德国军队与苏联首都之间,是苏联欧 洲地区的广袤空间,缺乏公路和铁路,遍布庞大的森林 和沼泽,红军还在这里部署了191个步兵师和37个机械 化旅。 迅速击败波兰和法国后,德国军队信心十足,虽说 这一次的作战范围更广,可他们坚信己方同样能在此次 战争中大获全胜—快速挺进的装甲师可分割红军,德国 空军能控制天空,一切都不在话下。尽管红军兵力众多 ,尽管苏联地域辽阔,但德国人觉得自己能迅速赢得胜 利。实际上,虽然戈林大肆吹嘘,并自诩为军备生产负 责人,可德国的工业根本没有被组织起来,无法维系旷 日持久的战事。因此,对德国人而言,这场战争必须速 战速决。一旦击败苏联,德国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彻底 确保千年帝国的未来。 在随之而来的交战中,德国国防军打得相当成功, 多兵种合成的德国装甲师战斗力确实很强大,但他们迄 今为止取得的胜利,绝不仅仅是快速兵团集中使用装甲 战车的结果,地面部队与空军的紧密协同也是一个重要 因素。而德国军官把决策权交给下属的做法也同样重要 ,这让他们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能够即兴发挥,从 而保持作战速度,始终让敌人处于慌乱无措的境地。 红军的固有理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俄国军队顽强 从事防御作战的传统”,以及他们的兵力优势。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德皇军队一再击败俄军的作战方式,极大地 鼓舞了今天的德国国防军。但和那个时代的任何一支军 队一样,红军也有些指挥员颇具远见卓识,撰写过许多 关于机械化时代的战争的文章。实际上,除了德国,苏 联军事思想家就机械化时代的交战方式所撰写的著作, 远远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的专业人士。许多具有远见者在 苏联总参军事学院任职,把他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 他们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员。和其他国家的同行一样 ,他们明确阐述了准确性不一的多种理念,但20世纪30 年代席卷苏联红军的大清洗,给新理念的发展、测试和 应用造成巨大的破坏。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 切夫斯基可能是红军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937年遭 逮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饱受酷刑,被迫承认自 己参与了推翻斯大林的阴谋—法庭剥夺了他请辩护律师 的权利,宣判他有罪,并于宣判当天就匆匆处决了他。 清洗持续不断,参与审判图哈切夫斯基的五名法官很快 也被逮捕并遭处决。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 维奇同样惨遭不幸,他曾撰写过许多文章,竭力提倡新 的交战方式。 图哈切夫斯基和另一些人死于非命,可他们从事多 兵种合成大纵深战役的理念,依然是苏联军事学说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