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
作者简介
本书由老鬼、马勇、萧功秦、俞可平等17 位作者执笔,围绕“家人、家庭、亲情”主题,撰写各自的家族往事。 老鬼,作家,本名马波,1947年出生。著有《血色黄昏》《血与铁》《母亲杨沫》等。 马勇,1956年1月生,安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萧功秦,1946生,湖南衡阳市人。历史学者、政治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可平,1959年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其他作者,略。
内容简介
很羡慕那些有慈父的家庭。 这一生中,我写过很多纪念文章,为草原上的知 青,为反“四人帮”而被判长期徒刑的同事,为陷入 囹圄的北大同学,为帮助过我的中国留学生,为晚年 返璞归真的母亲,甚至都给自己的继父李蕴昌写过纪 念文章,却没心思给父亲写。因为,我对他有很多不 愉快的回忆。父亲是母亲的入党介绍人,也是《青春 之歌》中江华的原型。但在我眼里,真实的他远不像 电影里的江华那么“高大全”,那么和蔼可亲。现在 父亲去世30周年了,应“家族往事”征文之约,为他 写篇文章。 一 对孩子冷酷 1951年,我离开了河北深泽县农村,离开疼我的 姑姑、奶奶,来到陌生的北京。四岁的我本能地与父 母有隔阂。见了父亲“爸爸”叫不出口,可能为此让 父亲不高兴。他下班后不理我,从没抱过我,没单独 带我去公园玩,也没跟我单独照过一张相,长大了更 是没有。我生病了什么表示没有,两次动手术,都是 阿姨和哥哥陪我去医院的。所以感觉父亲对自己没啥 感情。记得有一次,从骑河楼胡同出来上了北河沿大 街,他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他越走越快,我跟不 上,眼见着他的身影变遥远模糊,我急哭了,他头也 不回。忘记后来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我跟父亲上街 ,就别指望他给买一块糖,一根冰棍,一件玩具。只 记得过年时,他给过我一些火柴般细的红色小炮儿。 我从托儿所到小学,到初中、高中长年住校,每 星期回家一次。到家后,他从不到我的房间看看我, 我偶尔去他的房间,他也冷冷淡淡。 他出去看望朋友时,从不带我,好像嫌我给他丢 人。跟老战友说起我时,总是数落,陈述我的种种毛 病。他有个习惯,喜欢在老朋友面前述说自己孩子的 种种错误。不只是对我,对哥哥姐姐也都这样。他好 像以向外人批判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为荣,特爱表现 他不娇惯孩子,对子女严格要求。 在不娇惯孩子的旗号下,他经常狠狠打我。在农 村老家,大家都呵护我,没挨过打。可在父亲身边却 屡屡挨打。母亲1951年5月3日的日记里也记载,说我 非常顽皮粗野,姑姑秀端把我惯得很不像话,于是她 和父亲狠狠打过我两回。父亲抽耳光是抡圆了胳膊抽 ,打屁股的手也很重。他是个30年的党员,老干部, 大学校长,在外面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对自己的孩 子却说打就打,眼睛瞪得溜圆,样子狰狞可怕。 我小学四年级11岁时,一次家里有票去看表演, 本来说好让我去,后来又不让我去了。父母走出门后 ,我在保姆面前哭了。父亲可能忘了什么东西,返回 家来拿。看见我哭,上来就抽我一耳光。还有一年春 节,二叔带着女儿来北京过年。吃饭时,可能是我迫 不及待,抢先动了筷子,父亲发怒,当着大家面,抬 手抽了我一嘴巴。大年初一挨打,我哭了半天。五十 多年后的2014年,见到二叔的女儿妙然,她还记得这 20 世纪的中国是大动荡年代。在这巨变不止的年代,政治对家庭的影响、冲击格外强烈。这17 个家庭,“家庭出身”非常不一样,有的是“老革命”,有的是“国军”,有的是“劳模”,有的是“右派”,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在中国的“大时代”背景下,都无法逃避“政治”。这些家庭的背景非常不同,恰恰构成了20 世纪中国政治的缩影。老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是各有各的不幸。”其实,细细说来,幸福的家庭也不完全相似。这17 个家庭的历史,幸与不幸都不相似,将其放置在历史脉络中阅读、考查,呈现出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