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村(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
作者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国家一 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关注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事城市与建筑传播、建筑评论与媒体的研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时代建筑》杂志执行主编,长期关注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实践的发展,从事城市品牌研究与建筑传播、建筑评论与媒体的研究。
内容简介
从社区认同到社区自治: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历程 自20 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及商品房市场日趋成熟,中国城市的群落构成从胡同、大院、里弄、新村等形态演变成了各种“商品房住宅小区”。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与改善;另一方面,“熟人社会”的基层治理与社区营造路径不再适用,转而由基层政府(街道)和物业公司来管理与规范社区生活,邻里间缺乏交流,彼此间愈显疏离。 如何将商品房社区从陌生人社区营造成具有地方归属感的社区,如何在社区居民(业主)、物业管理机构、房产商、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下设分支)、业委会、群众活动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建格局中激发社区群众的主动性和自治力量,如何营造参与型社区文化并形成“全程式”“开放式”的公众参与格局,这些是当代中国社区建设的核心议题。 良渚文化村的社区活跃度、居民参与度、地方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今天看来都优于同类大型新建商品房住区,经由居民主体、物业服务、基层政府及非营利性外部机构等的多方协作,形成了具有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和日趋成熟的协商机制,这在商品房社区中并不多见。对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过程的梳理及回溯,可以为我国大型商品房住宅区的社区营造路径提供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经验。 第一阶段:社区认同的基础 良渚文化村初期开发定位偏重旅居度假,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商的理想情怀吸引了社会阶层相同与价值观接近的第一批常住居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准与社会地位,大部分从事无须每日通勤的自由职业,向往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他们很欣赏良渚文化村楼盘名字中蕴含的田园情怀,自称“村民”,对文化村的居住环境与文化价值有深深的认同。 据业主王群力(杭州资深媒体人)回忆,他第一次看到名为《良渚理想》的楼书时,一下子被其中几个关键词打动了:第一是良渚理想,第二是欧洲小镇,第三是心灵归属在乡村。 “2000年以后,杭州已经有一部分精英人士厌倦了城市生活,把居住跟心灵联系在一起,希望有一个能够远离尘嚣,但是距离大都市又不至于过分遥远的生活空间。”良渚文化村的出现符合了这批人的理想,他们甚至愿意为了享受自然环境而忍受生活上的不便。 定居良渚文化村的Wendy(温迪)和Jack(杰克)夫妇在与邻居的闲聊中印证了这一点,“住在这里的人对审美有共同的要求,都喜欢青山绿水大自然,像我们这个小区的人,有很多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不一定要很方便,可是他们希望心灵有个归宿。 来到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有这种共同的想法,对这件事情或者这个环境有共鸣的人。”在早期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不足的情况下,业主们形成了“抱团取暖”式的生活互助模式与情感联结,“村子里开伙,是一家叫一家的,不像现在有食街这么方便,回忆过往,我们很怀念那段时间。” 抱团取暖的过程,让一致性非常高的早期居民更加团结,为良渚文化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文化奠定了基调。随着文化村持续开发扩张,人群的结构变得更为多元,早期业主中的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声望与影响力,他们在社区中持续扮演着意见领袖与公共活动发起人的角色,是良渚文化村社区环境营造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二阶段:协商平台的建构 文化村的重要转折始于2009年,开发商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村民食堂、菜场、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解决了日常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问题,把良渚文化村的定位从近郊度假别墅转变为“第一居所”,也为居民日常交往提供了高品质的物质空间。 社会学视野下的公共空间不仅指面向公众开放的有形空间,也包括无形的舆论平台,它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与政治事务的地方,从传统上说,西方的“广场”和东方的“茶肆”在各自文化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2000年之后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上“虚拟”的议事空间更便捷、自由,不受物质空间和时间限制,在社区公共事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006年, 随着“竹径茶语” 居住区建成面市,“搜房网”开通的“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业主论坛”逐渐成为业主之间重要的交流平台。同年8月,万科收购南都并接手良渚文化村的开发;次年4月,代表开发商的客户经理注册论坛发帖与业主互动,建立了开发商与业主之间“非官方”的沟通渠道。第三方网络平台为业主与开发商的协商创造了即时而便捷的渠道,同时社区能人也在论坛上一展身手,例如网名“海老大”的作家、海洋学者赵丹涯、网名“奇思妙想”的资深媒体人王群力等,很快成为论坛活跃分子与社区意见领袖。 随着网络空间迅速迭代,论坛活跃度下降,业主日常交流转战到“微信群”这一新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也反映了不同平台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例如论坛更有公共性,而微信群更具即时性。伴随文化村的陆续开发,新的社区活跃分子与意见领袖不断加入进来,譬如业主“Tony 大叔”“黄豆麻麻”在微信群上发起社区居民之间搭便车的“北归行动”等,将各样的活动、社团、市集组织得有声有色。 2007年11月,“海老大”在社区论坛发表了《竹径茶语村志》,其中有言:“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共乐乐,地位无高低,学识无深浅,身份无贵贱,崇平等,践和谐。”村志的书写既是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又是出于对社区治理的思考,“海老大”有感于在社区公共生活中看到的人性弱点,希望大家可以共同维护文化村的和谐。 作家的文采及其倡导的平等自律的社区精神一时引发了很多业主的共鸣,反响热烈。开发商顺势与村民代表一起挑选了一块巨石,将村志镌刻其上,置于竹径茶语小区醒目的位置。2008年10月,村志碑正式落成,这不仅体现了业主的文化修养和社区认同,也体现了开发商与业主共同探索社区文化与社区共治的决心。 第三阶段:多元共治的格局 …… ◎良渚文化村不仅构建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有理想的复合型田园城市社区,更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诗意栖息在当代中国的一次实践探索。 ◎良渚文化村的基本面貌得益于高水准的规划。它从“人”的尺度与体验出发,尊重当地的环境,基于已有的文脉信息去创造真实的、人与人彼此联结的场所。 ◎还原良渚文化村开发与设计的全过程,追索这一过程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中国城镇化提供可参考可实践的样本。 ◎良渚文化村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不断探寻通往未来的城镇建设道路。尤其在产城结合与宜居生活的大背景下,赋予 “一个梦想居住的地方”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