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医学流派

荆楚医学流派
作者: 吕文亮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3.50
折扣购买: 荆楚医学流派
ISBN: 9787568079426

作者简介

长江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医温病领域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湿热病证治规律,理论上提出“脾胃湿热论”、“湿热致瘀论”等学术见解,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重大感染性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编写著作多本。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参与国家973子课题4项。其中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清热化湿治法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获首届湖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我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召开了相关会议,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发掘工作。中医药文献与纷呈的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荆楚医学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古人盛传神农尝百草,这正是先民对植物药性及药用价值进行探知的方法,正是这种做法才导致“始有医药”,所以神农对中医药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东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萌发,传世和出土文献描述了东周楚国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荆楚医学的兴起和鼎盛应该在汉、唐、宋、明清之际,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医药学家有张仲景、王叔和、庞安时、万全、李时珍、刘若金、杨际泰。近现代,荆楚地域名医辈出,在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上深有影响的流派,有经方派、时方派、温热派、寒凉派、攻下派、滋阴派、补土派、综合派等。经方派有杨世泰、王和安、蒋玉伯等;时方派有杨燮、冉雪峰、熊济川等;温热派有杨闻川、汪尚池、陆真翘、陆继韩等;寒凉派有谢子年、吴烜平等;攻下派有黄纯古等;滋阴派以汪左泉、黄寿人为代表;补土派有李好生等;综合派有张梦侬、熊雨农等。 因此,对荆楚地域的古今名医进行文献整理研究,总结提炼出他们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特色经验和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理清荆楚医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以及特色,对继承和发展荆楚中医药事业,充实和丰富传统中医的内容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本书详述了荆楚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包括荆楚医学的发展简史、代表性学术流派和主要中医学说),介绍了从古至今的荆楚地域部分名医大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记载了荆楚地域中医医籍的相关信息。此外,本书对荆楚地域中药学的发展简史与湖北中药材及产业发展亦有介绍。 本书中引文,因来源资料年代久远,已无从查对最原始的版本。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和编辑对引文中少量明显错误之处,按现在的出版规范做了修改。本书第三章按医家出生时间分三个时间段进行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本书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荆楚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其蕴藏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统梳理荆楚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和总结荆楚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以及荆楚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助力荆楚文化发扬光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填补了荆楚中医药系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