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
作者简介
邓榕,以名萧榕,幼名毛毛,1950年生于重庆市。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农村插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八十年代初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随员和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多年从事议会政体及立法工作的研究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妇女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和平、友好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简介
四川人杰地灵。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出现过司马相如这样 才华横溢的辞赋大家。许许多多的文人名士都曾活跃在巴蜀这一历史 舞台,其中有唐代诗坛泰斗李’白、杜甫,三国鼎足人物刘备、诸葛孔明 , 战国水利巨匠李冰父子……巴蜀之人会种田,会养蚕,会冶矿,会织缣, 向以吃苦耐劳、勤劳朴实著称于世。 平原山脉滋养了肌肤, 长江诸川润育着魂魄。 作为一个四川人,你怎么能够不热爱这片土地,怎么能不为之而 感到骄傲呢!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川的,连一些外国人也知道四川的大名。但是, 说起我们的家乡广安县,就是大有名之中的小无名,真正的鲜为人 知了。 我们家的人都自称四川人,只有对四川人才会自称广安人。 广安在四川省会成都以东二百多公里,长江重镇重庆以北一百公 里处,今属南充专区,这个地方至今仍不通铁路,主要靠陆路与水路 通行。这里是成都平原的边沿,属丘陵地带。土地不算贫瘠,但并非 富裕发达之地。所幸一条渠江浩浩荡荡川流而下,纵贯全县。 广安古属梁州地界。在这一地区生活着的先民为□族人。□人和 其他一些土著部落民族,共同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先巴文化。 春秋晚期,原在汉水中游一带生息的巴族人迁入,遂在川东建立 了巴国。巴族,自称太□伏羲氏的后代,自古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 带,殷商中叶战败于殷,便向殷纳贡称臣。殷朝末年,巴人不堪屈辱, 参加了周武王的伐商之战。巴师曾为前锋,骠勇善战。周王朝建立后, 巴被封为诸侯。武王封其宗族中姬姓人士于巴,号为子爵。春秋时代, 南方大国楚国崛起。巴国在与楚国数度攻伐之后,终于战败,遂离开 汉水流域,举族徙迁,最后落足于川东地区。巴人与川东各土著民族 融合,建立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巴国,直到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 战国时期,广安已属巴国,由于其先人为□族人,于是在此设有城。 巴为秦灭后,秦在今广安设县,名宕渠县,属巴郡管辖。五代改宕渠 为始安,隋复赉城,唐称渠江,到宋以后,始为广安。’ 据此,应该说,我们的家乡广安,得名于宋,而该地居民则应为 古梁州人和汉水巴人融合之后。有人说我们的祖先是湖北人,可能就 是根据巴国是山汉水人川而言的吧! 四川今有人口一亿之多,乃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之最。我们广安 县,作为人口众多的大省的一个分子,自然也不会落后。据记载,唐 朝开元年问,当时的渠江县就已有人口一万八千余人。清代以来,广 安人口陡增,到咸丰年间已有十三万一千余人。而到今天,由于众所 周知的原因,广安区区一个县,人口竞已达一百多万。 在外人看来,广安不过如此,并无可以大大称赞之处。可广安人 自己,则特以家乡为自豪。 清末编写的广安县志就写道:广安厥土饶沃,无旷土,无闲田, 无沃瘠之别,无水旱之忧。树以桑麻榆枣,畜以牛马鸡豚(猪),植以 葱韭蔬果,延以瓜瓠薯葛。广安物产特饶,凡山林竹柏之材,原野羽 毛之族,陂池鳞介之虫,水陆草木之实,岩洞药石之宝,畜产皮角之 富兼而有之。兹地所产之稻米包谷香尤滋润,号称金羹玉饭;所出之 蚕丝品质特优,黄白莹然;所织之□布汉赋有载,谓为筒中黄润,一 端数金。 广安除物产丰富以外,文化也不算十分落后。早在公元前一百多 年汉景帝的时候,蜀郡郡守派司马相如进京受业,并还教乡里,自此 巴郡亦设立文学。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安就已设校学,置 经师一人。此后历经近两千年的时间,广安一直办学。到民国初年, 除原有小学外,还设立中学一所。这样的教育水平,比起文化发达地区, 自然落后,但在当时的中国,比之不如的地方实在也不算少。因此据 我看,可以算个中等偏下的文化水平。 有这样一个好的自然条件,按说广安人完全可以耕作自得。但是, 偏偏天不从人愿,竞有许许多多的内忧外患困扰着广安人的生活。 一患为兵。隋唐兵家征战,宋末南北交兵,明末流寇侵袭,清朝 滇人人掳……。战乱频仍,从古到今,广安人几乎没得一点安宁。 二患为灾。广安地高河低,所以以旱灾最为肆虐。据记载,大早 之年,赤地百里,一望如焚。灾民流窜,乞讨之人沿路可见。 三患饥饿。灾事频繁便会谷价陡涨,谷贵而民慌。革根树皮掘取 为食,乡井寥落,人烟萧索。广安人生于富饶之地,却沦为饥饿之民+ 实在可悲。 四患疫病。这里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一人有病,一家相连; 一村患疾,数乡共染。清朝同治年问,区区一个痢疾,竟然死人五千! 广安交通不便,闭塞了生存的环境。而这天上横祸和人世劫难, 却更加阻挠着广安的发展。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无论天地怎样轮转, 无论朝代怎样更替,勤劳朴实的广安人,始终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 始终处于贫穷落后之中。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