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一看就懂
作者简介
田元祥 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美国评估协会(AEA)会员。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学术著作90余部,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承担科研项目20项。
内容简介
关于情志的异常主要是所谓“五 志”即怒,喜、思、忧、恐的过度。《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 伤肾”。《灵枢·本神论》则认为:“怵 惕思虑伤心,忧愁不解伤脾,悲哀动 中伤肝,喜乐无极伤肺,盛怒不止伤 肾。”可见这种情志变化固定伤害某种 脏器的说法是不统一的。 体质是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 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在体质分 型上《灵枢·寿天刚柔》说:“余闻人 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 有长,有阴有阳。”即人们在其生长发 育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 阴阳等机能与形态上十分显著的个体 差异。 《黄帝内经》还认识到,体质与病 因关系很密切,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 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例如,《灵 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按五 行分为五大类二十五小类,并指出了 各种类型的人所易患之病及其发病时 间。《灵枢·论勇*说“黄色薄皮弱肉者, 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 胜夏之虚风”等。不同体质的人对于 相同的致病因素的耐受性不同。人的 易感性和耐受性有如此大的差别,根 本的原因是由于体内脏腑的大小、强 弱、厚薄不同。《灵枢·本脏篇》说:“五 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 于病。”邪气侵入人体以后,常随其人 体阴阳的盛衰,或蕴而为热,或化而 为寒等。《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 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 各异。”由此可见,人的体质不同是“其 病各异”的主要原因。 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 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 门学问。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气候变化 有密切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 内经》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人类所 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所处的气候条件、 地理位置等,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 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认知下, 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 五行五方之气的运动。它是用来说明 形成气候变化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 古代用以解释宇宙变化规律的一个哲 学概念。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素问五运 行大论》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 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 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 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人,故 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 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 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这六 种正常的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 人体是无害的。正如《素问·宝命全 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 之法成”,可见人依靠自然界的大气、 水谷之气而生存,并循着四时气候变 化、生长收藏规律而生长发育。当气 候变化异常,破坏了正常生理活动发 生疾病时叫做“六淫”。同时,人们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到六 气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 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 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 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使人 生病。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正常运行变化, 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当气候变化 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 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 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 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遽(如暴冷、暴热等) 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 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 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淫”是超 限度的六气,“淫”有太过、浸淫之 意,泛指反常,这是最基本的。其次, 能否确定“六淫”,与机体是否发病有 关。气候的异常变化致人发病固然应 该称其为“六淫”,但是气候变化基本 正常,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 得病,此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只能 将正常的六气变化称为“六淫”了。 “六淫”病邪都是由外而入,多与 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 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 季及高温作业易中暑,居住潮湿易感 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侵入人体而致病, 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 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 化,如风寒不解人里化热,热邪不解 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六淫”致病,侵犯途径多从肌 表,或者口鼻而入,或者两者同时 受邪。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 “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气血 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 内燥、内火五种病理反映,这五种病 理反映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 火之“六淫”致病相似,但究其原因, 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故称 为“内生五邪”。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