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兼任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 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已出版著作《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等。
内容简介
“祖堂”本来指禅宗供奉宗祖及历代祖师遗像及牌位的地方。禅宗虽提倡“自心顿悟”。但也很看重“一灯燃千灯”的师承,为禅宗写史,亦须厘清祖师宗脉的统系,梳理灯灯相续的路向,所以禅宗史书或以“祖堂”“祖庭”为名,或以“传灯”“广灯”为题。 这部《祖堂集》共二十卷,便是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九五二年)泉州招庆寺静、筠二位禅师编集的南宗禅史,但它成书比最早以“灯”为名的《景德传灯录》要早半个世纪。 关于静、筠二禅师,我们实在不清楚,因为他们的生平事迹,没有一星半点留传下来,只是从《祖堂集》卷首的文澄禅师序中大约可以推断,他们都是雪峰义存禅师(公元八二二—九〇八年)门下后裔,是住招庆寺的禅师。招庆寺在福建泉州,历史上出过好几个出名的禅师,像长庆慧棱(公元八五四—九三二年)、招庆道匡、招庆省澄(即文澄),想来静、筠二人不是文澄的同辈就是他的弟子辈,应属雪峰义存下第三代或第四代,也就是说,他们是南宗禅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一系的传人。 在静、筠二禅师编纂《祖堂集》时,禅宗已经进入了所谓“五家”时代,不仅神秀一系北宗禅已衰落,连对于开创南宗禅极为重要的荷泽神会一支也逐渐湮没,这时兴盛的是由青原行思(公元?—七四〇年)、石头希迁(公元七〇〇—七九〇年)及南岳怀让(公元六七七—七四四年)、马祖道一逐渐发展起来的两大支,以及由这两大支中再衍生出来的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等五家。 静、筠二禅师虽不在“五家”之内,但他们作为青原下七世(或八世)弟子,在编《祖堂集》时自然按照他们的思路,重点记载了青原、南岳两支的情况,在《祖堂集》二十卷里,除了卷一到卷三例行登录佛祖、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及惠能各弟子外,卷四到卷十三,共以十卷篇幅详细记载了青原以下石头希迁等一百余位禅师的事迹言论,卷十四到卷二十,共以七卷篇幅记载了南岳以下马祖道一等八十余位禅师的事迹言论。 其中,除年代略晚的法眼宗开创者清凉文益(公元?—九四九年)外,这两大支的重要人物包括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云门宗创始人云门文偃,沩仰宗创始人沩山灵祐、仰山慧寂的生平事迹言论,都记载在《祖堂集》里。可以说,《祖堂集》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五代以前的禅宗史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宗禅眼中的“禅宗史”。 尽管我们说它是“南宗禅眼中的‘禅宗史’”,但并不意味着它带有很强的宗派偏见,至少,静、筠二禅师在编纂时是很严谨细致的。《祖堂集》许多章次前,都有“未睹行录,不决始终”这样的字样,这反过来可以说明在编纂中,静、筠二禅师是参阅了大量禅师行录的,而这些行录不仅在今天,甚至在宋代就已经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