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机与二类疫苗接种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成人乙肝疫苗为例)(精)

保护动机与二类疫苗接种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成人乙肝疫苗为例)(精)
作者: 编者:刘彩|责编:李君//周婷婷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50.48
折扣购买: 保护动机与二类疫苗接种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成人乙肝疫苗为例)(精)
ISBN: 978730254609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 1章 导论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不再满足于病后求 医问药,而是选择从源头预防疾病,抵御外界环境的侵 害及不良生活习惯,疫苗是实现这一健康需求的有效手 段之一。从疫苗诞生起至今已然成为人类与疾病斗争的 一大利器。疫苗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从疾病 的起源着手,找到预防疾病的方法,截断疾病发生的路 径,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国 情制定了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免疫规划等相关疫苗接种 政策。我国作为传统的乙肝大国,在与乙肝斗争的过程 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本章将围绕 乙肝疫苗研究开展的政策背景、研究背景引出主要的问 题,深入探讨乙肝疫苗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所 要实现的研究目标。 第 1节研究背景 一、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 1974年的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全球使用疫苗成功消 灭天花的基础上,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扩大免疫规 划项目,建议各国将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口服脊髓灰 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纳入日常免疫程序,旨在使世界各 国的所有儿童能够从这些拯救生命的疫苗中获益。为响 应该号召,我国于 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纳入了 上述 4种疫苗,按照统一的免疫程序为适龄儿童接种, 即最初的 “4苗防 6病”。“ 4苗”接种率分别在 1988年、1990年、1995年实现了省、县、乡层面达到 85%的目标。此后,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又历经 两次扩容: 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2007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脑膜炎球菌疫苗、乙 脑疫苗、甲 肝疫苗、麻腮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 苗等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概念来自于我国 2005年颁 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 例》(以下简称《疫苗条例》)中对疫苗的划分和 管理规定。按照《疫苗条例》,上述已经 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称为第一类疫苗,即政 府免费提供,公民应当遵照政府规定接 种疫苗;免疫规划之外的疫苗称为第二类疫苗,是 由公民自费自愿受种的疫苗。一、二类 疫苗的划分依据于国家制定的免疫计划,其重点考 虑某种传染病对国家的整体影响及财政 支出情况,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免疫规划的调 整,二类疫苗可能转变为一类疫苗,同时,二类疫苗是 对一类疫苗的补充,甚至一、二类疫苗对同种传染病均 具有预防、控制作 用,二者可能存在替代关系。 在我国,一、二类疫苗的资金筹集渠道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