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仪文化(古往今来话中国)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概述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 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 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 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 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 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 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 活: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 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 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都把礼仪作为企业 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 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 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 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对 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深远。《仪礼》、《周礼》 、《礼记》,不仅成为古代文 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要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 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从礼仪的产生和 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 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 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 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 得到证明。中国的礼仪 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 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 糟粕,取其精华。优秀 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 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 族的精神和面貌。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 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 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 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 枚举。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没有发 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 用,而且也对人类文明 的发生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新世纪是文化的世纪 ,国家与国家、民族与 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礼 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 化的核心,传承和光大礼乐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能否 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至关重要。 第一节 概念和内涵 礼仪是礼和仪的综合,是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风 俗、宗教、制度和潮流 等的影响下,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表示互相尊 重,在仪表、仪容、仪 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 规范与程序。礼仪是人 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为规范 与准则礼仪也是一种风 度,一种美德,一种教养。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一个 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 在其内部和在其与外界 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 则。礼仪的本质就是通 过一些规范化的行为以表示人际间的相互敬重、友善 和体谅。礼仪涉及的内 容十分复杂,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世界各国民族历来都十分重视礼仪。这是因为礼 仪是指导和协调个人和 团体、民族之间、外交事务乃至国家关系在社会交往 中处理相互关系言行举 止的准则。 《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 的礼仪论著。荀子在《荀子·修养》中强调“人无礼 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礼节、礼仪 三个词。譬如,做家长 的经常教育子女要有礼貌,要注意礼节,要懂得礼仪 。显然,这是三个同义 词。但礼貌、礼节、礼仪是既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 的三个概念。简单地说, 礼貌是人们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人们表 示尊敬、祝颂、哀悼之 类的各种惯用形式;礼仪则是体现礼节的仪式。虽然 三者都与礼分不开,但 是,礼貌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而礼节、礼仪更多的 是社会习俗的反映。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 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 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 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