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素养

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素养
作者: 黄相怀|责编:张佳彬//高文鹏//刘险涛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素养
ISBN: 9787516231463

作者简介

黄相怀,政治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专注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解读工作。出版《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砥砺奋进》等著作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解体,留下了深刻的意识形态教训,任何一个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人,对此都不能不铭记在心。 然而,与吸取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教训同样重要的是,从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教训?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苏联解体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解读,而这些解读中也未免包含着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需要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审视。 不消说,持有西方意识形态立场的学者和政客们,在1991年前后,从苏联倒下的庞大的身躯上疯狂地吸吮着意识形态的营养液,转头就吐出来用以浇灌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 苏联解体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教训,而是经验。 福山,无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福山说:“本书的主题是受当今世界事务的启发,它要回到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上去:在20 世纪结束时,我们是否能再一次说,一个有着内在连贯性和方向性的人类历史最终将把人类的大多数引向自由民主整体?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我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涉及经济,另一方面涉及所谓的‘谋求承认的斗争’。” “历史的终结”是否正确?最客观的回答还是来自历史——历史没有终结,终结的是“历史的终结”。 把对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阐释使用到这个程度,真可谓过分地、意识形态化地使用了苏联解体这个事件。 对于我们来说,苏联解体充满意识形态教训,问题在于,吸取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教训? 最明显而直接的,当然是要深刻认识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对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抱有幻想,什么时候都要对西方意识形态及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等抱有充分的警惕,否则就可能犯下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2022 年8 月30 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去世,终年91 岁。 《环球时报》采访了一位不具名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该学者表示: 戈尔巴乔夫刻意迎合美国和西方,无论是西方的理念,还是西方的政策规划,他都无原则迎合,从而导致苏联内部动荡,乃至最终崩溃,更招致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和实力的实质性削弱,直到最终的解体。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我们尤其需要警惕,西方外部势力对别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许多认知深刻的中国人对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幼稚感到震惊。 如果他们了解到,戈尔巴乔夫曾经在许多关于苏联的影视片中扮演“戈尔巴乔夫”以获取片酬,他们将会对戈尔巴乔夫气节的丧失而感到羞耻——想一想,列宁等一定会为自己的继承人是这个样子而感到莫大耻辱的!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领袖,竟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有比这更具讽刺意味的事情吗? 什么时候都不能对西方丧失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警惕性,苏联解体的这个教训,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刻了。 如果把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改革放在一起连续地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俄罗斯在经济改革上也着实地上了西方一回大当。 可以看一看历史记录下的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操盘手萨克斯在当时是怎样看待的: 萨克斯对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前景,既看到它的艰巨性,认为艰难时期比较长久,需要5 年时间才能渡过“休克”期;又看到它的光明前景。最近他在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经济协会年度研讨会上说,如果俄罗斯能吸取东欧国家在私有化方面失败的教训,就会有可能在几十年之内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俄罗斯离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吗?可能并不止几十年的时间了。 谁能说经济领域没有意识形态的陷阱呢?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的叶利钦,都会在意识形态上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 这就不能不涉及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教训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搞意识形态分化固然不好,但是在意识形态上搞得过于僵化,同样也不好。并且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过分的僵化容易导致分化。 于是,这就涉及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教训的另一面:防止意识形态过分僵化。 一篇关于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论文深刻指出了苏联意识形态僵化带来的严重后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是最具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和文化科学,本来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结果却并非如此。长期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的教条化,这也必然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民的创新能力,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停滞抑或扭曲。由于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客观地结合当代世界的新格局,不能对世界潮流下的国内难题做出及时和准确的解答,人民逐渐对其产生了怀疑。 关于这种僵化的深层原因,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指出,苏联共产党领导的苏联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后期,文化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刻和尖锐,而政治体制本身的弊端,又使它无法解决这样的矛盾。因此,政治和文化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成为导致政治体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苏联产生到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样突出,最后变得不能相容了呢?历史事实证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性本质与政治体制高度集权性之间的尖锐对立,最后导致了政治体制的全面崩溃。 那么,防止出现这样的僵化局面的措施是什么呢?保存或者培育一个“多元并存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生态系统”。 所谓多元并存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生态系统,就是不同质的思想文化、不同时态的思想文化、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平等存在、竞争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在这样多元性的意识形态生态系统中,才能共同繁荣,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里面的治国理政逻辑在于,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只有从多样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东西,对多样性的侵蚀才有足够大的抵抗力——在生态学领域,在农业种植领域,这是多么具有常识性的结论啊,但是在政治领域,苏联至解体都没有弄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僵化导致分化这种恶性发展的机理在什么地方呢? 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受文化的多元化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影响,大量西方文化渗入苏联社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严重不足和不屑,大多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是教条主义和僵硬化做法,在实际过程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当时苏联很多大学生不愿加入共产党,认为这种举动会限制自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以前宣传的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不再奏效。在残酷的现实中,民众大都认为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更有利于生存和生活。从前期奴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到后期严重的西方化功利主义潮流思想,苏联社会进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用多样打败多样,而不是用一样招致多样。 1.以解决意识形态误区为中心,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助力党员干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都极为重要。本书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成就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阐述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辨别意识形态争议与误区,警惕意识形态渗透,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更好地开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拥有独立思考和清醒认识,始终坚定自信,不被外界迷惑。 2.通过真实案例探讨国际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问题的核心 作者以俄乌冲突为例,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问题。在书中,作者对他国的指责进行了批驳,用具体的事实清单回击。同时,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危害。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意识形态操作策略和手法,提高意识形态分析和思考能力,增强意识形态免疫力。 3.文风简洁明了,有理有据,鞭辟入里 作者通过清晰的论述和详实的事实,深入分析了意识形态问题。文章简洁明了,没有繁琐的论证和冗长的陈述,内容轻松易懂。读者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读完本书,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意识形态问题,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国际热点事件背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