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创)教育者的认知升级](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212/02/20231212021157372.jpg)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源创)教育者的认知升级
ISBN: 9787572022999
万玮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学校管理的本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等,畅销超百万册。
结构,结构 “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 昆仑山上的一片雪花,融化成水,汇入黄河,从此开始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它的宿命是大海,它的使命是大海。 若以一滴水为主题讲故事,我会采用这个结构,这个故事一定很精彩。 一、剧本的结构 电视剧的编剧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擅长故事结构,第二种擅长语言对话,第三种擅长生活细节。好的剧本要经过这三类编剧的加工,最重要也最珍贵的是第一种。结构决定了一个剧本的上限。 2022 年 3 月居家隔离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这些年,我很少看电视剧,一来没有时间,二来缺乏热情。年轻时,我特别喜欢看小说,不喜欢读有思想深度的书籍。正是“年少不懂太史公,读懂已是泪千行”。如今我读书依旧很多,读得最少的反而是小说。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已经没有什么故事能够让我好奇了。 然而这部电视剧却不一样。我不但一看到底,而且沉迷其中,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 这就是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播出后,广受好评,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同时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热卖。大家对小说《人世间》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五十年的变迁。作者梁晓声出生于 1949 年。 1959 年到 2009 年这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梁晓声亲历了这些变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随着下乡潮、返城潮、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下岗待业、拆迁改造等陆续展开。 电视剧《人世间》为什么会火?是因为导演水平高,演员演得好吗?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剧本好。 剧本好在什么地方?就是两个字——结构。 整部电视剧有上百个人物,其中 95% 以上的人物都是好人,几个主要人物都非常朴实善良。然而,大部分人都活得很艰辛,艰辛生活中的人性之善打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我。 电视剧的出品人程武说:“这部剧里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时,拥有温存而善良的底色。” 人性很善良,生活很艰辛,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苦、这么累?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你我皆凡人,生在尘世间,我们必须躬身入局,而不是远远地旁观,因此,我们离悲剧更近。西方现代戏剧的起源是古希腊悲剧,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深刻?《人世间》这种史诗级的作品告诉我们,悲剧更接近人间真相。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梁晓声洞穿了时代的结构和人生的真相。 二、系统的结构 有一个悖论叫忒修斯之船,它是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一艘木船在大海上航行,船上的一块木板腐烂了,船员马上用一块新的木板替换,以此类推,终将有一天,这艘木船所有的木板都是全新的。那么请问,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第一次读到这个悖论时,直觉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有人继续做思想实验。假设一艘船造好之后,木板还没有腐烂,有人马上把木板逐个替换。同时,将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出一艘船。请问,哪艘船是原来那艘? 这个问题彻底把我弄糊涂了。直觉告诉我,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成的船才是原来那艘船,而用新木板拼起来的那艘船是仿制品。 再回头看忒修斯之船,果然是一个悖论!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也是一艘忒修斯之船。人的身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总数在 40 万亿至 60 万亿之间,大部分细胞寿命都不长。有些白细胞的寿命特别短,只有 10 个小时左右。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大约在两天。骨骼细胞比较“长寿”,平均寿命高达 10 年。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有一句名言:“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 从人体新陈代谢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真是十分贴切呢! 好,让我们再做一个思想实验:十年之后,我们身体中绝大多数细胞都更新了,请问,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还是原来那个我。身份证号码一生不变,专属我一人。后来细想,人是会变的,如果一个人从外貌到思想都跟以前不同,不就是一个全新的人了吗? 忒修斯之船并非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我们掌握了系统思维,对这个悖论会有一些高阶的认知。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之所以在中国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这本书。 21 世纪初,这本书影响力巨大,“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就源于此。顺便说一下,圣吉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研究,精通儒释道,他曾拜南怀瑾为师。“五项修炼”的前四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 同愿景、团体学习,而《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重点讲的第五项修炼叫作“系统思考”。圣吉对系统思考的推崇缘于他的老师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 Meadows),梅多斯有一本遗作《系统之美》。书中提到,系统不是一堆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一个系统由三个要件构成,分别是:要素,连接,功能。 若用梅多斯的系统理论来解读忒修斯之船,要素是木板,连接是这些木板的相对位置与铆合关系,也就是这艘船的结构,功能则是航行。 对一个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是要素,那么,当船被拆成木板时,船还存在吗?如果最重要的是结构与功能,那么,即使木板被更换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在,所以这艘船依然是原来那艘船。 同样,虽然我的细胞更新了,但我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活蹦乱跳,毫发无损,所以我还是那个我。 三、组织的结构 结构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样是碳分子,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一个物体可能是石墨,也可能是钻石。 我观察一个系统时,特别关注它的结构,结构决定了这个系统如何运转。 工厂的流水线就是一个系统。汽车的制造流程相当复杂,因为一辆汽车大约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开办造车厂是一个大工程,相当于再造一个系统。 工厂流水线的系统十分精确,容不得一点儿差错。今天,很多生产线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提升了工作效率。组织系统却不太一样,它的结构既精确又模糊,因为组织跟人一样,是有机系统,需要用到量子思维中混沌的概念。 混沌的概念不好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条小溪从山顶流下来,流到山脚后汇入小河。这条小溪的形状完全由地形决定。水是流动的,因此小溪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局部,因为一根树枝或一块石头,水流会形成一个小漩涡。每个漩涡都有独特的形状,一条小鱼游过时漩涡会暂时发生改变,但很快,漩涡还是会恢复之前的样子。到了雨季,水流变大,小溪的局部形态会改变,也有可能发生改道,到那时整个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条小溪还是原来那条小溪吗?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改道多次,但黄河还是那条母亲河。尽管因为各种原因,局部细节发生了改变,但是大的结构没有更改,黄河还是从高流到低,西来东入海! 漩涡是一个混沌系统,人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很多年不见、被岁月改变了很多的朋友,你还是能一眼认出来。人类有一种意会的本领,这是人工智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攻克的堡垒。 组织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是要素,营盘是结构,包括一支部队或一个组织的建制架构、各类制度条令、文化,乃至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精神气质。 结构塑造了组织,组织塑造了个体。个体若想超越组织,需要认清结构。 四、社会的结构 近年来穿越剧很受欢迎。在穿越剧中,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偶然穿越到古代,运用现代思维去解决问题,让古代的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观众看这种剧时感觉特别爽,不知不觉会把自己代入。 现代社会与古代差距太大了。以中国为例,大家想想看,这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不可以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都是拜一样东西所赐,那就是科学。在过去两三百年间,科学逐渐打败了宗教、哲学,成为人类普遍的精神信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 按照韦伯的说法,这叫“世界的祛魅”。人们不再信仰神,不再崇拜上帝,而是相信理性的力量。韦伯进一步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价值理性,一种叫工具理性。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情感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理智告诉我们应该那样做。前者叫价值理性,后者叫工具理性。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价值理性;也有很多人精于算计,追求效率,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工具理性。 有人调侃法国人与德国人,说法国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德国人生活是为了工作。法国人偏向于价值理性,德国人偏向于工具理性。 韦伯说,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不平衡的,工具理性不断扩张,逐渐压倒了价值理性。他创造了一个词“现代的牢笼”,来形容我们所处的社会。具体而言,理性主义尤其是工具理性将现代社会逐渐打造成一个“铁笼”,将人类牢牢地锁在里面。 例如,大部分组织追求的首先是效率,所有的管理架构、制度设计、运转方式,都是为了让组织高效运转起来。我们去人才市场上应聘,首先要读岗位描述。我们要了解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我们和要应聘的岗位越是匹配,越有可能应聘成功。岗位描述就是一个铁笼。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通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曾经读到过一则新 闻,说一个高学历的名校海归回国就业,上班第一天就因为主管让他复印文件愤而提出离职,家人还替他打抱不平。这就是不了解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猛然意识到,每一个职场人士都不开心,都伤痕累累,无论之前表现多好,一旦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不能再为组织创造价值,就会面临被组织抛弃的风险。对于组织而言,个体只是一个零件,组织无限推崇工具理性。人必须适应组织。那些想让组织适应个体的人,毫无例外都会经受社会的毒打。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大铁笼。 五、人生的意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常被工具理性所困扰,偶尔也会思考一下价值理性。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企业家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几十年间把公司做成集团,终于给自己安排了假期,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位老人在钓鱼。他就问老人,为什么用钓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用网捕鱼效率会更高。老人问,捕到更多的鱼又怎样?他说,办企业,加工鱼肉,赚更多的钱。老人问,赚了更多的钱,那又如何?企业家说,那就可以像他一样富有,过悠闲的生活。老人说,他现在正在过悠闲的生活呀! 很多影视剧讲人生悖论,剧中的主人公在职场中艰难打拼,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性地舍弃了很多东西,到最后身心俱疲,不禁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主人公的觉醒令人唏嘘,发人深省,给我们的启示无外乎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碰撞。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就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就是悲剧。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困在人类这个群体运用理性所编织的网里面,极少有人可以逃脱。 人体细胞中,脑细胞的寿命极长,几乎与人体寿命相同。脑细胞一旦死亡,就不可再生。少部分人通过修行,在没有改变系统结构的情况下,改变了系统的功能。他们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系统的束缚,获得了新生。 这让我想起了《了凡四训》里的那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种种,譬如:“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扇动了它小小的翅膀;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标好了价格。 从后种种,譬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电视剧《人世间》的片尾曲很棒,与电视剧的主旨高度契合。如果你看清楚了人生的结构,就会知道,聚少离多是常态,荣耀也就是一瞬间。歌词的前几句是这样的: 草木会发芽, 孩子会长大, 岁月的列车, 不为谁停下。 命运的站台, 悲欢离合都是刹那, 人像雪花一样, 飞很高又融化。 ………… 六、教育的启示 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要静态地看,而要动态地看。所谓“动态地看”,就是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个故事,一个剧本。我们所要关注的,乃是这个剧本的结构。 来看几个故事。 故事一:一个孩子小时候被誉为神童,远近闻名,其父母无比自豪,并以此牟利。孩子长大后不再出众,泯然众人矣。 故事二:一个孩子小时候顽劣异常,纵情恣欲,为祸乡里。长大后幡然悔悟,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 故事三: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有学习天赋,考上了顶尖大学,光耀门庭。老三不爱读书,长大后成为普通打工者。最后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并撑起整个家庭的,是老三。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方仲永,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晋大臣、将领周处,第三个故事则来自《人世间》。 古时候,有经验的老者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致判断他未来的人生轨迹,也就是俗称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各位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需要想一想,他们的人生徐徐展开时,会是怎样一个故事? 通常而言,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发展:一是基因,二是环境。关于基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如何互动并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有很多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说,孩子出生时好像山顶上即将滚下山去的一个球,基因就像是一根轨道,不同的基因决定了小球从不同的轨道滑落下去。环境则是干扰因素,小球在滚落的过程中可能会跳跃到相邻的轨道中去,从而改变轨迹。 我们不能选择基因,却可以改变环境,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人总要生活在关系中,我们被身 边的人塑造。无论是良师、贵人,还是同窗、好友,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家长为什么要择校、孟母为什么要三迁的缘故。 家长需要记住,自己也是孩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看清孩子未来人生成长的结构 —— 他们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当做什么,又属于哪里。然后,如同美国小说家杰尔姆·塞林格(Jerome Salinger)所说:“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什么叫作“改变能改变的”?一滴水可以在屋檐下,可以在池塘中,可以在花瓣上。如果可以,我就把这滴水变成一片雪花,让它落到昆仑山上。 七、结语:无声的惊雷 伟大的作家能洞悉时代的结构。他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他们写每一代人的长征,落笔却不动声色,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说《百年孤独》开篇的第一句话广为传颂,备受赞誉: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据说,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在动笔写《百年孤独》之前,为这第一句话苦苦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他恍然大悟:只要像外祖母那样,用见识过一切的平淡语气,来讲这些惊人的事情就对了。 成长的实质就是认知升级,许多困难和烦恼源于我们的认知不够。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作者以亲身的经历,以及博览群书萃取的智慧,告诉你如何提升认知高度,提升人生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