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批判](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916/02/20230916021205731.jpg)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7.90
折扣购买: 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ISBN: 9787208184008
温旭,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资本主义研究。主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德育实践课题3项、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课题1项。第一作者发表15篇CSSCI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曾获得2022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优秀论文三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二等奖等荣誉。
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现象”,这使得后工业与数字化理念在西方流行起来,数字技术被渲染成对资本主义产权关系具有历史推动性,“数字经济”似乎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所有难题,但其实生产关系中深藏着矛盾。美国学者丹·席勒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背后深藏的资本逻辑,揭示了数字信息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强大渗透性。数字信息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新的承载点,并认为传统的“信息经济范式”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劳动具有混淆性。21 世纪正式进入了以“数字经济”为主的弹性积累模式,主要以数字技术作为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动力,以数字信息为生产要素,以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生产载体,以数字平台为生产组织的核心方式,借助大数据处理和智能算法技术优化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哈维的“剥夺性积累”以资本生产过剩为出发,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生产影响的延续性为前提下,从“原始积累”演化而成,用于刻画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确立之后的进一步深化。剥夺性积累是处理过剩资本的重要方式,会迅速抓取过剩资本以低价甚至免费开释劳动力、资产等,并迅速加以利用开展赢利活动。 本书切中了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生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路径,对新型的数字劳动及时间、数字劳动者、数字生产者、数字平台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针对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为保护数字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方法论的建议,其主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且兼具一定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