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
作者: (美)利莉·费勒|译者:马文通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9.66
折扣购买: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
ISBN: 9787506041362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家庭与童年 1887年1月,18岁的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梅因重读了她日记中 记载的事件,两年前的这一事件令她陷入了绝望。 今天我看见了他,他也看见了我,但我们没打招呼。真怪,有一段 时间我们是如此的亲近,而现在像陌路人般擦肩而过。但真的,对于我他 难道真是陌路人?不!不是陌路人!我爱他,因此对于我他不可能是陌路 人。我常想,我心中对他的景慕业已殒灭。我清晰看见的痛苦一如我所亲 历的,已高于人类的力量——我神经有一点错乱。 她与这个男人——家庭的朋友,被简称为谢尔盖·E——两人坐在她 莫斯科的寓所里。 突然一阵前所未有的激情袭来,我拥抱了他并伏在他的胸前。我感到 脸颊上爱的火热的亲吻,一瞬间,我浑忘了自我,整个世界在这一刻消逝 了……以后我赧然一笑推开了他,全部血液涌到心脏里。姨妈因我脸色煞 白而吃了一惊。然而我有如啜 饮过天堂的琼浆,醺醺然十分 怯意……吃过茶后,我坐在钢 琴边开始演奏萧邦——我从不 曾弹得这样好。我整个心灵倾 注于这些旋律中。通过它们我 在倾诉,而他边聆听边体味。 然而他交给她的信件却宣 称当她还是个孩子时自己便已 爱上了她,他作梦也不敢想她 会爱他。他必须承认,尽管他 爱过许多女人,但都不像他爱 她那般深情。他与一个他曾败 坏过名誉的女人结了婚,但结 婚的翌日两人就离异了。这个年轻的女人希望给他以自由。他对玛丽娅的, 爱有别于许多人。“他敢于希望她能理解他吗?”同一天晚上的日记续写 道: 我不能写下……读他的信的感受。这很可怕。我躺在床上,用胳膊肘 靠着,张大眼睛瞪着黑暗。脑袋在发烧,血液在太阳穴中直淌。心脏痛得 厉害,令我担心不已。我颤抖着,仿佛在发烧。这没什么,这,没什么, 只要不是发神经。我用手捂着脑袋,啜泣起来。我觉得自己崩溃了,苦恼 的冷漠笼罩着我,仿佛安葬了喜爱的生命之后,一切已完结。事实上,昨 天我埋葬了自己的幸福。 翌日她给他覆信: 如果您知道我是多么可怜该多好。饶恕其他人,不要这样对待他们, 犹之您对待我;这是非常残酷的教训。您这样爱我,一如在我之前爱过和 在我之后还将爱许多人,但我以前和将来都不会像爱您那样爱别人。您要 知道,我不会记住您面带责备……虽然,这一切之后,我从您那儿获悉。 我们不该再见面。对,到一个地方去——尽可能遥远,那儿您不认识别 人,别人也不认识您,如果我太过痛苦,我不会告诉父亲。 第二天的音乐会上,她把信交给他,而他将一张新纸条放到她手里。 “难道一切已失去,当我们这样相爱,内心的障碍就可以排除?” 对于她一切已失去。她下了决心,读过纸条后,哭了一个通宵。 这是痛苦的最后闪光。从这时起开始了长久而隐秘的不安,它成为我 性格的一部分并整个改变了它。当我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和应该发生些什 么后,我不再受痛苦和绝望的煎熬。我制服了自己。对,宣布与幸福断绝 关系自有特别的乐趣。 它惟一的安慰——在牺牲品中。 为别人而活比为自己而活岂不更好?这就是幸福?简言之,幸福的人 意指实现希望——难道这不可能吗?这幸福在哪儿?是谁拥有它?但所有 人谈到某种幸福,等待它,寻找它,追求它。追求到什么?追求着任何地 方都不存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什么度过一生。你终于向 后回顾——什么?你为之受难和奋斗一生的幸福在哪儿?生活的结束解答 了问题——这就是坟墓。活着有什么价值?当你冷冷一笑环顾左右,生命 似乎是空虚和愚蠢的玩笑,痛苦而残酷。如果说什么时候可能有幸福,那 只有童年,这就是为什么童年对我们而言像一个失去的天堂。 日记于1888年2月结束。三年里,在它的篇页中看到玛丽娅试图用音 乐——舒曼、萧邦,用书——康德、海涅、屠格涅夫来填补自己的生活。 她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它躺在唐璜的欢乐里?应该奉行伊壁鸠鲁主义,抑 或寻找宗教的信念?她不曾对这些道路加以挑选。她惟一的幸福——就是 铭记着初恋。 尢论如何,我不会在生命中像我爱他般去爱别人;但我毕竟要感谢 他,因为有了他我才记得自己的青年时代,虽然我以痛苦换来了爱情,但 我仍然感受到这种感情的存在并且在以前不曾怀疑它。 十九岁时她在最后一页写道: 大家都对我说:你不该整天读书,应该做点什么更有益的事情……你 要准备做妻子和妈妈,而不必读讲义和写论文。 三年后她嫁给了伊万·茨维塔耶夫,她父亲的鳏夫朋友,他有两个小 孩。他四十五岁。她二十一岁。 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玛丽娜的母亲——童年时代很孤独。她 的波兰贵族出身的妈妈,生下她惟一的孩子后,二十六岁便去世了。玛丽 娅是父亲亚历山大·达尼诺维奇·梅因——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有钱的德 国裔地主和人称阿姨(乔)的瑞士家庭教师抚养大的,以后后者就嫁给了 父亲。玛丽娅几乎不认识别的孩子,她用书本、传说和音乐打发着日子。 青少年时期,她过得孤独而忧郁。她的钢琴弹得极好,教师们都鼓励她去 开音乐会。然而,她善良而守旧的父亲不想女儿抛头露面,玛丽娅只好遵 从父命放弃了专业。 我们前面已看到,玛丽娅在十七岁时遭到另一个残酷的打击:与自己 惟一的爱分手。日记写得很清楚,她立刻决定分手,在她告诉父亲这件事之 前,他禁止她的追求者来访,但这已经是稍后的事了。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 著作中创造了更具戏剧性的神话:她的母亲“被迫在父亲和情人之中作出抉 择”。为什么茨维塔耶娃创造的这个神话,又被许多学者所重复呢?显然, 母亲死后她读了日记,意识到母亲感情上的创伤,但她想用自己的思想方法 来领会这个悲剧。“一切是神话。”她写道,“既然没有非神话,没有附加 的神话,没有超神话,既然神话被预先使用并永远投以事情的影子。” 虽然茨维塔耶娃没见过她的外祖母玛丽娅·别尔纳茨卡娅伯爵夫人, 她仍珍惜自己的回忆。在她的神话中,这个与别的男人相爱并且年纪轻轻 就已去世的女士的画像悬挂 在双亲的卧室里,是那样年 轻、美丽而热情。一如她的 曾外祖母玛丽娅·别杜绍夫 斯卡娅。高贵、骄傲和在劫 难逃——茨维塔耶娃这样想 象她的母系的先人。显然, 她把自己和她们视为一体: “年轻的外祖母!谁吻过/你 骄傲的嘴唇?外祖母!这是 残酷的哗变/在我心里——不 是因了你?”不幸的爱情和 不幸的生活经常令茨维塔耶 娃着迷;她觉得这是——得 自母亲的遗产。 玛丽娜的父亲,伊万·茨维塔耶夫,生于1846年,是弗拉基米尔省一 个乡村神父的儿子。他的家庭是这样的贫穷,伊万和他的弟弟经常光着脚 走路,以便省下到城里穿的鞋子。男孩子学会勤奋地工作和按严格的道德 规条生活。沿着父亲的足迹,伊万几乎成了神父。尽管读的是宗教学校, 他所感兴趣的还是哲学和艺术史,他申请由基辅大学发出的旅行补助金。 用这笔津贴他得以游历意大利和希腊。那儿的古代雕塑如此地感动着他, 令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在俄国建立一座雕塑博物馆。被他的才华和献身精神 所感动,老师帮助他走上学院生涯。1888年,他被授以莫斯科大学艺术史 教授之职,兼督学,以后,任著名的莫斯科鲁勉采夫博物馆馆长。然而, 这些年里他仍不曾中止构思自己的建馆方案,这业已成为他一生的主要追 求。1912年莫斯科亚历山大三世精美艺术博物馆(现名普希金造型艺术博 物馆)隆重升幕。 伊万·茨维塔耶夫的原配,瓦尔瓦拉·伊洛瓦依斯卡娅,是一个美丽 而富有才华的女性,她是著名历史学家德米特里·伊洛瓦依斯基的女儿, 全俄通用的保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作者。在一次遇人不淑的不幸爱情之 后,瓦尔瓦拉到意大利去进行美声训练。回到俄罗斯后,她同意嫁给父亲 的朋友伊万·茨维塔耶夫,尽管不曾向他报以爱情。他们有两个孩子:女 儿瓦列利娅和儿子安德列。安德列出生不久后瓦尔瓦拉便去世了。瓦列利 娅年约八岁。 瓦尔瓦拉死后才一年,茨维塔耶夫便娶了她的朋友玛丽娅。作为一个 有声望的教授,他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伴侣,为孩子找到了母亲。但在茨 维塔耶娃的回忆里,瓦尔瓦拉“留下了初恋,无穷尽的爱,我父亲无穷尽 的思念。” 玛丽娜年轻、热情的母亲,看出瓦尔瓦拉是她难以战胜的情敌。茨维 塔耶夫原配的影子永远存在,对她的记忆无处不在。她的大肖像挂在最显 眼的地方,箱子里放满她丝质的衣物、毛皮、花边和珠宝。所有带着瓦尔 瓦拉幽灵光环的用品,每逢春天都挂在花园里透风——透出奢侈、魅力和 爱欲。在举行这个每年一度的仪式时,玛丽娜准确无误地察觉到妈妈对这 个已死的情敌的怨恨。玛丽娜边看边说:“妈妈……真美!”母亲回答: “我不这样认为,但这些东西得好好保管。因为这是瓦列利娅的嫁妆。甚 至莫斯科的房子也是瓦尔瓦拉的,应该归她的孩子所有。” 在这种敌对的气氛中,无须惊讶,茨维塔耶娃获悉了母亲与她拒绝的 男人邂逅的情景。当他问她是否幸福时,她回答说:“我女儿才一岁,她 壮实而聪明,我十分幸福。啊上帝。”茨维塔耶娃写道,“这每一分钟她 都在恨我,壮实而聪明,因为我不是他的女儿!”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