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作者: 王莲君, 朱彤彤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ISBN: 9787201166667

作者简介

王莲君,两个孩子的妈妈,擅长和孩子斗智斗勇,还能成为孩子亲密战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个性化教育专委会学术顾问;中关村雏鹰人才(教育项目创业);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朱彤彤,七年留德经历,美茵茨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积极养育课程导师,催眠师。SMILES儿童专注力系统课程研发者和创始人。拥有多年社会情绪学习(SEL)课程研发和教学经验,并曾参与上海市教育局的情商培养项目。

内容简介

父母嘴里这么多大道理,都是从哪儿来的? 你能立刻想起的父母经常说的道理是什么? 小时候,可能是“乖,听话,不要乱跑……” 上学了,住校了,可能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按时吃饭,注意身 体……” 毕业了,成家立业时,可能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或伴侣)……” 父母说这些话时,你的大脑中会不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不能乱跑?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吃饭?为什么找稳定的工作?可父母很少想为什么,因为他们 被自己的父母和所处的社会同化了。每一代人都会被上一代灌输一些信念,这些 信念一开始往往是对的,是有保护作用的。于是,在代代相传中,这些信念成为 道理被人们无条件的遵循。后来者不知道道理存在的原因,变成了盲目服从。然 而,时过境迁,不变的道理遇到变迁的时代,不但没有帮到人,反而成了约束。 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到一个笼子里,上面挂一串香蕉,并安装一个自动监 测装置。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自动监测装置就会控制水龙头向笼子喷水,所 有猴子都会挨淋。 一开始,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结果所有猴子遭殃了。之后每只猴子去尝试, 发现都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拿香蕉要遭殃。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释放,换入一只新猴子A。A看到香蕉,想去 拿,结果被剩下四只猴子狂揍一顿。这样反复几次后,A不再试图拿香蕉。 之后,又分别换入了新猴子B、C、D、E,经过上面的操作,新的这五只猴 子都不再试图拿香蕉了。 来深度分析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信念的四个来源: 实验中,旧猴子们自己去拿香蕉,结果挨淋,它们是从亲身经验里知道了 “拿香蕉要遭殃”。这是信念的第一个来源,叫自己的亲身经验。新来的D猴, 看到C猴想拿香蕉就被打,于是D猴就乖乖不去尝试了。这说明信念的第二个来 源是观察他人的经验。旧猴子群殴新猴子,灌输给新猴子“香蕉不能拿”的道 理。新猴子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他人的灌输。这是第三个来源,即接受信任他人 的灌输。实验中,新来的E猴,看到香蕉,再看大家都不去拿,而且靠近时还流 露出恐惧的神情,于是自己总结出“香蕉不能碰”的道理。这是第四个来源,即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 道理是稳定流传的信念,所以道理也有这四个来源。比如,父母经常说一个 大道理:成绩很重要。而这个道理,就有这四个来源: 第一,自己的亲身经验。自己高考成绩优异,上了好大学,后来找了好工 作,一帆风顺。 第二,观察他人的经验。同村的小王,高考成绩好,上了好大学,后来找到 好工作,事业爱情双丰收。 第三,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自己的父母成绩不好,一辈子活得很辛苦,不 断告诉自己“成绩很重要”。 第四,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自己总结发现:成功人士大都成绩好,失败者 大都成绩平平。于是,总结出“成绩很重要”。 猴子实验中,新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香蕉。旧猴子们达成共识“拿香 蕉要遭殃”,在当时实验条件下是对的,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他们阻止新猴子拿 香蕉,也是为了新猴子们好。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条件变了——自动监测装置 撤除了(拿香蕉不会挨淋了),而猴子们还固守原来的信念,是不是也丧失了得 到香蕉的机会?这就是道理,它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却也把事情限制在已知 世界中,没有惊喜的可能。 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可能从小父母告诫你:“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好好学习 去。”当我们认同了这个道理,我们也会继承它,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 看看这个时代,要学好语文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反而要大量阅读课外书。所 以,原来有用的道理变得没道理了。 从道理的四个来源来看,道理也并不总是对的。 自己的亲身经验获得的道理,准确讲应该叫作个案,是个小概率事件。 用个案得出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就被限制在你的人生里了。比如,我母亲 做企业,一开始和别人合伙,结果赔了很多钱,于是,她就教育我:合伙的生意 不能做。但到了社会,我发现不做合伙的生意,只能做个体户。如果我认同她的 道理,事业就被限制了。 观察他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一是不全面,二是条件可能改变了。 我曾经给儿子小九读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很好说明了从别人的经验得 来的道理并不可靠。故事中,一个猎人回家路过一条河,不小心,砍柴的斧子掉 进河里了。这时,河神出现了,拿了一把金斧子,和猎人聊了两句。河神钻到了 河底,再探出头拿了一把银斧子,两人又聊了几句。河神又下河了,然后又拿出 一把铁斧子。最后,猎人把三把斧子都拿走了。 这件事被躲在大树后面猎人的邻居看到了。第二天他也过河,不小心也把斧 子掉进了河里。这时,河神也出现了,拿着一把银斧问:“这是你的吗?”猎人 大喜,说:“对,是我的。”刚想去接,河神消失了。 这就是从他人经验得来的道理,很多时候不全面。即便全面,条件可能也改 变了,开玩笑说:第二天的河神可能没有第一天心情好,所以斧子就全收走了。 接受他人灌输得来的道理,往往一知半解。 比如,老祖宗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也这么说。但生活里,我们总会发 现,一些人一直在失败,从未成功过。这又怎么解释?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带有太多主观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思考,总是建立在自己对人、事、物的认 识之上,很难客观中正。 这样看,道理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家长不提升自己的信念,讲得道理越多, 对孩子的限制越大。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念? 第一,父母讲道理前,先问问自己。 (1)我为什么讲道理? 很多时候,父母的道理只是为了说服孩子。希望孩子多吃点时,就对孩子 说:“慢慢吃,细嚼慢咽身体好。”可早晨要迟到了,又来催孩子:“快点把粥 喝完,快点把鸡蛋吃了。”前后不一致的道理,只是为了孩子“听我的。” 而想养出独立的孩子,就要敢让孩子做主,敢对他说:“这次听你的。” (2)这个道理真有理吗? 有些道理是我们学来的,又使用在孩子身上,但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可能 没有深想过。就像我们会对孩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一天上台湾吴明建老师 的课,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失败?”我瞬间就愣住了,可见我并没有对 这个习以为常的道理深想过。后来留意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发现失败能 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有人善于从失败中做总结,这样,失败就有了价值,成为 成功的垫脚石。相反,那些失败后没心没肺不总结的愣头儿青,往往下次还会在 同样的地方跌倒。 既然我们知道的很多道理并不见得真有理,我们不妨少跟孩子讲道理,而是 让他去做、去思考,起码他能有自己的感受。 (3)自己是否做得到? 我在父母课堂讲课时,家长都喜欢坐在后排,也不积极回答问题。我问这 些家长:“你们希望自己孩子上课有什么表现?”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 想让孩子积极点,多主动发言。”道理没有错,可家长自己做不到,怎么指望孩 子能做到呢? 第二,多听孩子讲一讲。 父母的盲区,可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照见。多听听孩子的建议,常会让你有 恍然大悟的感觉。 儿子刚上学时,有一天回家,我和他爸爸都在忙工作,没空管他,爸爸把他 带回书房,对他说:“到家先写作业,完成作业再吃饭。” “可是,不吃饭, 哪有力气写作业?”爸爸觉得有道理,我听到了,觉得孩子虽然可能是想拖延时 间,但确实有道理。于是,先做了快餐,小九吃过后,就乖乖写作业去了。 孩子的思维没有束缚,常能看到大人忽视的细节,如果能多听听孩子讲的道 理,父母会更容易看见自身的盲区,然后去调整。 道理是已知世界的总结,孩子却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用已知的道理,去指 导未知的探索,孩子天然排斥。不妨听听孩子的道理,也许不成熟,但却真实。 在真实中,每个父母才能看到盲区,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念。 讲道理,最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 生活里,哪个家长没给孩子讲过道理呢?我的同事说起自己父母就爱讲道理 时,一脸无奈。而轮到他带孩子,也是一套套的大道理。不知不觉,我们成了自 己最讨厌的样子。 讲道理,究竟有没有用? 前年,在父母课程上,我见到一位新加坡妈妈。她提到儿子,唉声叹气。 本以为她有大问题,结果她说:“我儿子有个特别讨厌的习惯,回家进屋袜子 乱扔,可是装袜子的筐子明明在门口,就是随手放进去的事儿。”她的儿子已经 十几岁了,这个讨厌的习惯,她从儿子小学就开始扳正,到了高中却一点儿改变 都没有。 生活里,你有没有特别想让孩子改掉某个坏习惯,但无论怎么说都没效果? 后来,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家长特别有毅力:“没用我就一直说……”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听吗? 第一,道理是你请来帮忙的。 坦白吧,很多时候,道理是你搬来的救兵,就是为了搞定孩子。就像这位新 加坡妈妈,她反复跟孩子讲的道理是:“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 了……”这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争不吵,按 自己的想法来,默默和妈妈抗争。这是孩子心智成长中必然的一种抗争,也许他 说不清楚为什么,但只要有人想搞定他,成长中的自我很自然地就开始反抗。 反过来看这位妈妈,她真的是气孩子把袜子乱扔这件小事吗? 表面看如此,但深层次分析,她气的是孩子不听她的,让她产生了挫败感。 对于一个全职妈妈,孩子好就意味着自己成功。而孩子好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听 话懂事有礼貌。所以讲道理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帮手去控制孩子,试图把孩子变成 一个“好”孩子。 这样看来,孩子不听你的道理,虽然不免心痛,但更应该庆幸:自己的控制 失败了,孩子独立的自我却成长起来了。 第二,道理多次重复,陷入超限效应。 道理没用时,你会怎么做?很多家长的方法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坚持重复 说。如果做事,这是个好习惯,一万小时定律,什么事儿经过刻意训练就会有结 果。但是教育人,这却是个愚蠢的习惯,尤其是坚持重复说一个道理,只会让孩 子越来越烦,最后直接屏蔽掉你。 心理学上讲的超限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什么是超限效应?要从一个故事 说起。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募捐。一开始,他被 感动了,准备捐款。可过了会儿,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少 捐点儿。又过了会儿,牧师还在讲,他决定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 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款,还偷偷拿走了一些捐款。可见,当道 理讲得太多,太频繁,道理就成了干扰,让人不胜其烦。家长的道理讲太多,就 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说比不说,效果更差,因为过犹不及。 第三,道理背后,有两句对孩子伤害最深的潜台词:“我是对的”和“我是 为你好”。 这是对孩子极有杀伤力的两句话。一项街头调查表明,80%的父母都说过类 似的话。即便我们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话中也常暗含这样的潜台词。就像这位 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不要乱扔袜子,袜子上细菌多……”这句话就暗含“我 是对的,而你乱丢袜子是错的”。长期对孩子这样说,孩子会出现两种状况:一 种是自我意识被打压了,依赖父母,不敢自己做决定,因为自己是错的,必须听 父母的才对。另一种是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受到打压却反弹回来,和父母对着 干,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是为你好”,会强迫孩子感恩,造成孩子内心的分裂。这个新加坡妈妈 对孩子说:“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了……”潜台词是:“我是 为你的健康着想,我是为你好。”后来她和儿子关系缓和了,聊起这件事儿,儿 子说自己的感受是:“家应该是放松的地方,为什么进门还有这么多规矩?袜子 必须放筐里,好约束。”如果孩子接受了家长的暗示“是为我好”,就意味着他 必须拒绝自己的感受;如果他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他就只能拒绝妈妈的唠 叨。这必然造成内心的分裂,而所有的分裂都会让人痛苦,孩子也不例外。 讲道理,爸爸妈妈不一样 家长热衷讲道理的原因很多,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是因为讲道理不用 触碰情感。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是害怕触碰情感的。情感会带他回到自己的 小时候,激活成长中不愉快的经历和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渺小。长 大后的男人,不接纳自己的渺小,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触碰曾经的感受。只 是在理性层面讲道理,这样就会很安全。 然而不碰触感受的讲道理,怎么会有情感共鸣?讲道理就成了就事论事,对 亲子关系没帮助。时间长了,孩子对爸爸的不满意不在于他讲得有没有道理,而 在于他是否理解、关怀自己。 与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不同,妈妈讲道理,更容易去刻意感动孩子。关于 男人和女人大脑的差异,已经出现了众多研究结果。目前,公认的区别在于:女 性大脑工作时,左右半脑同时开工,且联系密切;而男性大脑工作时,往往在单 一半脑(多是左脑)内部进行,左右半脑互动频率很低。所以,女性即便是讲道 理,也混杂了很多感受,是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交叉运作;男性讲理时,是 在单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确保逻辑严密。 这样看,妈妈讲道理更感性,就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很多妈妈讲道理 时,会陷入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去觉察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同事程平曾提 道:小时候把妈妈做的便当偷偷倒掉,因为太难吃了。结果,被妈妈发现后,妈 妈就开始声泪俱下地说:“你妈小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你还挑三拣四?”程 平的妈妈是个孤儿,又经历过粮食紧缺时代,只要讲到吃,她就完全陷入自己的 不幸经历中,完全顾不上程平了。 比起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妈妈讲道理时的情绪崩溃更让孩子害怕。如果 说前者只是双方隔着一扇门在说话,后者就是非要让你看一部苦情戏,并告诉你 你是导演。这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当然,这种方式的讲道 理往往很有效果,孩子无力辩驳。只是,这种心态会在孩子内心种下负罪感的种 子,让他长大后,每次想抛弃父母的教条而按自己内心想法去生活时,都会有深 深的愧疚。 1. 颠覆传统认知!说服教育,就是逼孩子认输! 点醒几千万中国家长!说服教育,教出的是自卑、顺从、没主见的孩子! 说服教育的本质,是家长赢了道理,孩子却丢了自信! 2. 孩子叛逆问题逐一攻破,超实用! 孩子任性、叛逆、撒谎厌学……超丰富真实案例,逐一攻破孩子各种叛逆问题。 不说服、不威逼利诱,照样能培养出懂事、配合的好孩子! 3. 两位实战型心理学家,提出“让孩子配合的6大原则” 不控制,尊重,信任与授权,制定规矩,有爱观察,同一阵营。 结合心理学原理,让孩子不再叛逆,自觉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