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名会说话”系列:我是中国人
作者简介
胡箫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及近代边疆史、城市史。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彭·福莱特学者、美国明史学会学生理事。
内容简介
虽然生活的地方相隔很 远,但东、西方的先民对人 类起源的想象是非常相似的 。女娲造人的传说在中国家 喻户晓。相传女娲以泥土仿 照自己抟土造人,构建了最 初的人类社会,并为人类立 下了婚姻制度,使人类繁衍 。而西方人最初对世界的认 知也充满了神话色彩:上帝 花7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 ,而后按照自己的模样,用 泥土创造了亚当,又用亚当 的肋骨制作了夏娃,人类就 这样诞生了。 除此以外,东、西方先 民对于世界是什么样,也有 着相似的认识。中国古代有 “天圆地方”的说法,《荷马 史诗》里认为世界是一个圆 形的平面大地。《尚书·禹 贡》中将中国分为“九州”, 柏拉图则将地球比作一个由 不同颜色的五边形拼接而成 的皮球。 东、西方先民对于世界 起源的想象有非常多的共性 。本章便带着大家来看一看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和古 人对世界的想象,是如何变 成一系列的名称,并承载先 民们对中华大地的认知的。 尧帝时期,洪水泛滥, 人民愁苦不堪。于是,尧帝 召集各部落首领紧急商议, 并达成共识,决定请民间高 手出山,治理洪水。各部落 首领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 一位名声在外的治水能手— —鲧。自信满满的鲧欣然受 命。然而9年过去了,洪水 依旧,接任尧帝的舜帝下来 巡视,发现鲧只懂得水来土 掩式的“围追堵截”的方法, 收效甚微,百姓依然饱受水 患之苦。舜帝一怒之下,就 把鲧杀了。 看着鲧因治水失败而被 处死,各地号称治水有一套 的高人们都畏惧不前,生怕 惹上杀身之祸。就在这紧要 的关头,鲧的儿子禹挺身而 出,发誓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 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 改用疏导的方法。他翻山越 岭,视察河道;蹚水过河, 勘察地形,精心规划河道。 接着,他带领治水的民工, 逢山开路,遇洼筑堤,挖渠 排水,疏通水道,并引洪水 人海。禹的确治水有方—— 在他的治理下,洪水逐渐消 退了。禹成功治理了洪水, 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他 为“大禹”,寓意他的功勋伟 大。大禹还因此接受了舜帝 的禅让,成为新的君王。 在大禹的时代,能够驯 服滔天的洪水是一件特别了 不起的事情。因此,关于大 禹治水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 神话传说。比如,大禹治水 得到了三种神兽(应龙、旋 龟、河精)的帮助。应龙飞 到高空,俯瞰大地,判断地 理形势,然后用尾巴指点方 向,做出标记。随着标记, 大禹率领民众开凿、疏通、 拓宽一段又一段河道。大禹 用鲧从天帝那里盗来的“息 壤”——一种能够无限生长 的土壤堵塞河堤的决口,又 在必要的地方多撒一些,于 是就长出了山丘。人面鱼身 的河精从翻腾的水波里跳出 ,双手奉上《河图》。那《 河图》上记录的是治水的规 划和方案。大禹治水惹恼了 水神共工,水神共工一夜之 间把洪水水位提高了好几丈 ,许多山头都被淹没了。面 对恶神,大禹只能采取武力 ,于是召集群神打败了共工 。 大禹为了治水费尽心力 ,三过家门而不入,累得身 体枯瘦,嘴变得像鸟喙一样 尖小,小腿上的毛被磨光了 ,脚上也长满了老茧。因为 治水期间过于劳累,大禹变 得行路困难,一跛一瘸的, 因此人们便将他走路的方式 称为“禹步”。大禹为了治水 ,足迹遍布天下,“禹迹”的 意思就是大禹走过的地方。 大禹走过的地方有多少 ?“禹步”踏足之处有多辽阔 ?据记载,“禹迹”包括了从 黄河北岸到长江北岸的27座 山,涵盖了9条河流的流域 ,基本上就是当时全国的疆 土了。于是,中国古代的疆 土便有了“禹迹”的称呼了。 按照历史学家们的判断 ,“禹迹”这个名称出现的时 间,大概是在距今约3000 年的西周。从那时起,人们 把大禹看作是奠定山川、丈 量大地的第一人,后人居住 的地方都是大禹足迹所及之 地。 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很 多人耳熟能详:上帝耶和华 看到他创造的世界变得一团 糟,就决定毁灭所有人类, 只留下好人诺亚一家。于是 上帝告诉诺亚造一条大船, 那船需要长450英尺(约 137米),宽75英尺(约23 米),高43英尺(约13米 ),跟现代的远洋轮船差不 多大小。船造好后,为了避 免物种灭绝,上帝让诺亚将 世界上成百上千种动物,以 雌雄为一对捕捉上船。当诺 亚做完一切后,天开始连降 暴雨,一连下了40天,直至 洪水滚滚,淹没了整个地球 。而唯一存留于地球上的, 是那漂浮在汪洋大海上的诺 亚方舟。过了一段时间后, 洪水消退了,诺亚一家和他 们带上方舟的动物,就成了 这场可怕的洪水后仅存的生 物,然后一直繁衍至今。 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 ,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 比如巴比伦、印度、波斯等 ,都有关于洪水的原始记忆 。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反映 了先民们与大自然的斗争自 古就有,人类与大自然的关 系是在碰撞中逐渐融洽的。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