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小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小书
作者: 雷海宗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4.2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14140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学贯古今中外,其学术研究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曾发表《殷周年代考》《历史的形态与例证》《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评汉译<世界史纲>》《克罗奇的史学论——历史与记事》《孔子以前的哲学》等重要论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伯伦史学集》等。

内容简介

(二)战国 战国初期文化的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可惜 关于这个时代,史料非常缺乏。《左传》《国语》都 已结束;《战国策》本身即不可靠,对战国初期又多 缺略;《竹书纪年》真本后世愚妄的士大夫又眼看着 它失传。所以这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使后来研究的 人感到极大的苦闷。我们由《史记》中粗枝大叶的记 载,只能知道那一百年间(约西元前470一前370年问 )曾有几个政治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国君都成了专 制统一的绝对君主,旧的贵族失去春秋时代仍然残留 的一些封建权利。同时在春秋时代已经兴起但仍然幼 稚的工商业⑥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期间已进人政治的领 域。范蠡④与子贡、白圭⑧诸人的传说可代表此时商 业的发达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传统的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都被推翻,代兴的是 国君的专制政治与贵贱不分、最少在名义上平等的社 会。在这种演变中,旧的文物当然不能继续维持,春 秋时代全体贵族文武两兼的教育制度无形破裂,所有 的人现在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与运气去谋求政治上与社 会上的优越地位。文武的分离开始出现。张仪的故事 可代表典型的新兴文人: 张仪己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 壁,门下意张仪日:“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日:“ 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 足矣!”⑨这种人只有三寸之舌为唯一的法宝,凭着 读书所学的一些理论去游说人君。运气好,可谋得卿 相的地位;运气坏,可受辱挨打。他们并无军事的知 识,个人恐怕也无自卫的武技,完全是文人。 另外一种人就专习武技,并又私淑古代封建贵族 所倡导的侠义精神。聂政与荆轲的故事最足以表现这 种精神。他们虽学了旧贵族的武艺与外表的精神,但 旧贵族所代表的文化已成过去。旧贵族用他们文武兼 备的才能去维持一种政治社会的制度,他们有他们的 特殊主张,并不滥用他们的才能。他们主要的目的, 在国内是要维持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在天下是要维 持国际的均势局面。这些新的侠士并无固定的主张, 谁出高价就为谁尽力,甚至卖命,也正如文人求主而 事只求自己的私利一样。列国的君王也就利用这些无 固定主张的人去实现君王自己的目的,就是统一天下 。历史已发展到一个极紧张的阶段,兵制也很自然地 扩张到极端的限度。 可惜关于战国时代没有一部像《左传》或《国语 》的史籍,以致时代虽然较晚,我们对于那时的政治 史与政治制度反不如春秋时代知道的清楚。各国似乎 都行军国民主义;虽不见得人人当兵,最少国家设法 鼓励每个男子去当兵。关于这种征兵的制度,只《苟 子》中有一段极简略而不清楚的记载: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 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秦入 其生民也狭鳅,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执,隐之以厄 ,忸之以庆赏,厄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 上者非斗无由也。这是一段战国时代好空谈的儒家的 记载,对于军事并无同情,所以记载的也不清楚。但 看来秦国似乎是行全民皆兵的制度,齐、魏两国希望 为多数的人民都能当兵定出一定的标准,以重利为诱 惑,驱使多数人都努力去达到规定的标准。 战国时代的战争非常残酷。春秋时代的战争由贵 族包办,多少具有一些游戏的性质。我们看《左传》 中每次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礼,杀戮并不甚多,战 争并不以杀伤为事,也不以灭国为目的,只求维持国 际势力的均衡。到战国时代,情形大变,战争的目的 在乎攻灭对方,所以各国都极力奖励战杀,对俘虏甚 至降卒往往大批地坑杀,以便早日达到消灭对方势力 的地步。吴越之争是春秋末年的长期大战,也可说是 第一次的战国战争。前此大国互相之间并无吞并的野 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吴国仍有春秋 时代的精神,虽有灭越的机会仍然放过,但伍子胥已 极力主张灭越。后来越国就不客气,把横行东南百余 年的大吴国一股吞并。从此之后,这就成为常事。P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