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戚宦很另类/细说宫廷
作者简介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已出版的著作有《教育界的“焦点访谈”:张志君教育传媒评论文集》《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的第二代现象》《颠覆历史》,以及《中国大内秘辛》《中国历史的那些事》《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等。 曾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人物志》《中国电视名人录》等,**主流媒体《人民*报》《北京青年报》和国外主流媒体《读卖新闻》等介绍过他的相关事迹。
内容简介
汉以前,书写所用之物多为竹子。**文一点的 人们说某一篇文章写成定稿之后,常用“杀青”这个 字眼。这“杀青”就是熏竹子。因为写上字的竹简倘 若不用火熏,极易被虫子蛀蚀,而经过火烤处理的竹 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另外,据司马迁的《史记》记 载,秦始皇每天要看几十车竹简的公文。由此可见秦 代即使贵为天子,也只能使用那种又粗又笨的竹家伙 。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有人发现用帛(丝织品 )来做书写工具较竹子轻便。但帛是丝织品,十分贵 重。《孟子》一书中勾勒的理想社会是:七十者可以 衣帛吃肉。由此可见帛是多么的珍稀贵重。汉代虽然 生产力已比孟子生活的时代有所提高,但真要是大批 大批地用帛来代替竹简,即使贵为天子,恐怕也有点 承*不起。 能不能找一种东西既有帛的方便轻捷,又有竹简 的便宜实惠,以代替帛或竹简呢? 蔡伦决定试一试。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蔡伦发现他穿过的一件被扯 得破烂的粗布衣服,不知被谁丢在了宫内的一个小水 坑里。坑里还有几片破渔网,几段烂树皮。 喜好整洁的蔡伦见了不由皱起了眉头。他想叫人 来清理一下,但时间已近正午,小太监们都去吃午饭 了,喊了好半天也没有人来。 他决定不再喊人了,自己动手打扫。 四处看了看,他发现了一个捞鱼虫的小浅网,顺 手抄过来就往水边走。到了水坑边,蔡伦很认真地把 那些东西——碎布、破渔网、烂树皮——全都捞了上 来。 把这些东西甩到一边去之后,蔡伦正要把那张浅 网放还原处,忽然,他发现,那浅网的底部竟好像有 一层薄膜。他顺手一扣,一下子把那层薄膜扣到了一 张平板石桌上。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来报,说是皇上宣召 蔡常侍。 蔡伦一听和帝召见,不知有什么事,赶紧前往。 那层薄膜就被他遗忘在石板桌上。 几天以后,蔡伦闲来无事又到此处散步。在石板 桌上,他惊奇地发现那层薄膜已变成了完整的一块。 他上前轻轻地把这块东西揭起,发现它软而柔,坚而 轻。他心里蓦然一动:这莫非就是我所苦苦寻找的东 西? “快拿笔来!”蔡伦激动得有些变调地高声喊道 。 小太监见中常侍大人如此激动,哪敢怠慢,赶紧 取来了笔。 蔡伦将那块东西铺在了石桌之上,接笔在手,悬 腕挥毫,龙飞凤舞地写下了“永元九年”四个大字。 写完之后,已经比较过多种书写材料的蔡伦觉得 桌上的这块东西质地柔软,运笔时顺而不滞,“真余 梦寐以求也!”蔡伦一激动,不知怎地突然转出一句 文来。 该把这种东西叫作什么呢? 蔡伦想了很久,决定给这个东西取名叫“纸”。 “纸”,据《说文解字》这本中国*古老的辞书 所说,是“絮——苫也”。另一部工具书《释名》中 说“纸,砥也。平滑如砥石也”。 蔡伦给这块一开始被他遗忘在石板桌上的东西取 名为“纸”,可能就是觉得其“平滑如砥石也”。 这次偶然的发现,宣告了人类文明**一次伟大 革命的开始。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文明知识,其获得途径 有二:一种是直接获得,一种是间接获得。我们不可 能将每件事都亲身体验一番,但却可以根据前人乃至 古人的亲身体会了解其大概;我们不可能遍历四海, 洞察古今,但却可以借着别人的眼睛和脚步“观古今 于须臾,览沧海于一瞬”。间接经验从何而来?可以 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结绳记事传播,但这些都不是 *便捷、*准确的办法。只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的知识,才可能较准确地久远流传。 纸的发明,使文字书写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相 对于帛、简,纸不仅轻便,便于书写,而且成本较低 。人类文化从少数人的专利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终于 有了可能。我们**常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引发了一 次新技术革命。同样的理由,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蔡伦之发明造纸术,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掀起了人类 文明**的一次浪潮。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