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蘑菇》

《不可思议的蘑菇》
作者: [日]山本亚贵子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不可思议的蘑菇》
ISBN: 9787556857746

作者简介

山本亚贵子(文/图) 造型家、插画家。日本京都精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业毕业后,开始从事立体制作和 插图绘制的工作。著有《山本亚贵子的摇篮》(日本博格出版社)、《找到了!》(PHP 研究所)。此外, 也从事装帧画和广告设计等活动。 保坂健太郎(主编) 国立科学博物馆植物研究部菌类、藻类研究小组研究主管。琉球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毕业。完成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植物、植物病理学博士课程。担任担子菌类的系统分类、生物地理以及多样性研究。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都有调查研究。主要著作、主编书籍有《孩子的科学——蘑菇的不可思议绘本》(诚文堂新光社)、《日本蘑菇(增补修订新版)》(山和溪谷社)、《珍菌——非常不可思议的蘑菇们》(光文社)等。 译者简介 七月: 书评人、译者,翻译作品有《不可思议的蘑菇》《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大脑》《呱唧呱唧! 》 《七色猫》《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等。

内容简介

1. 专业的菌物学启蒙绘本,邂逅大自然的美丽精灵; 本书由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菌物学专家主编,内容严谨权威。考虑到蘑菇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我们还邀请了国内菌物学学者、蘑菇科普达人朱力扬审稿把关,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在地化”处理。虽是一本菌物学启蒙绘本,但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同时又通俗易懂,能让孩子轻松邂逅大自然的美丽精灵。 2. 用故事串联硬核知识,给孩子一场“纸上采蘑菇”之旅; 不同于常见的科普绘本,本书借由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伙伴们去森林中采蘑菇的故事,把蘑菇的常见种类、生长习性、生态功能、奇特传说等都融在一起,让孩子们可以在愉快的“采蘑菇之旅”中认识蘑菇、习得知识,最后用孩子们最爱的吃东西——一起享用蘑菇大餐,来给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本书正是通过好玩有趣的讲故事方式,把关于蘑菇的硬核知识串了起来,非常巧妙。 3. 用柔软的科普故事绘本,守护孩子的天真与好奇。 蘑菇不光长在大自然中,城市的公园、马路旁,只要有土壤和水分,就可能悄悄冒出蘑菇。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充满了无限的奥秘,神秘好玩。当孩子们被那些奇奇怪怪、形态与颜色各不相同的蘑菇激起好奇心时,这本绘本会是极好的解惑之书。给孩子们那些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回以及时、准确的解答,能守护他们内心的天真与好奇,去尽情地探索迷人的世界。 《不可思议的蘑菇》: 与大自然精灵的奇妙相遇 文/朱力杨(菌物学学者、科普达人) 小时候,作为一个常常在自然里玩耍的孩子,看到雨后身边的草地、树林里撑起的一把把“小雨伞”总是非常好奇,它们颜色形态各异,看起来与动物和植物都不一样,因此脑海产生了很多大大的问号,比如身边的蘑菇叫什么名字,什么蘑菇有毒,什么蘑菇可以吃,蘑菇什么时候会出现等等,可惜当时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直到长大后读书才有机会解答童年的疑问。 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生中极其宝贵的,精心呵护一颗好奇的种子可以使其长成一棵学问的参天大树,然而遗憾的是纵观国内外,针对儿童的蘑菇领域的科普读物及绘本屈指可数,很难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本即将出版的《不可思议的蘑菇》一书填补了我童年的遗憾。 该书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蘑菇的结构形态、生活方式、发生时节、常见的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等内容,配以活泼精美的插图,用轻松幽默的风格全面介绍了蘑菇的各方面知识,不仅是良好的真菌领域启蒙绘本,对专业领域的读者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蘑菇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它具有独特的生活史,依靠菌丝汲取营养,是大自然中的分解者,对自然圈的物质循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就其具体生活方式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让我们在野外与它们再次相遇时多一份理解与崇敬。 原书成稿于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同属北温带气候,所绘的蘑菇也多是我国常见蘑菇,对于初识蘑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我们身边各处都有蘑菇的身影,雨后在城市的草地上常常可以看到毛头鬼伞、墨汁拟鬼伞、红鬼笔、五棱散尾鬼笔、蘑菇、马勃、铅青褶菇等,晶粒小鬼伞、糙皮侧耳、冬菇、树舌灵芝、朱红密孔菌、裂褶菌、白耙齿菌等则时常行道树及树桩上定居。 走进山野,林地里可以看到很多菌根菌,比如“头上戴帽子,腰间穿裙子,脚上穿鞋子”的鹅膏菌、结实壮实的牛肝菌、颜色鲜艳的红菇。很多真菌还与昆虫有关系,有的会寄生于在昆虫的幼虫、蛹或者成虫体内,汲取虫体营养并最终导致其死亡,长出的子实体我们称之为“虫草”,它们当中很多具有保健价值;还有一些蘑菇则生长于动物的巢穴,比如一些白蚁就可以“栽培”蘑菇,它们的家中有一个独特的角落储存植物碎片并以此培育蘑菇菌丝,作为它们的食物,当气候条件合适,蘑菇就会从巢穴里生长出来,这便是我们熟知的鸡枞菌。一些食草动物的粪便也是蘑菇的“食物”,这些蘑菇我们一般称为“粪生菌”,它们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 蘑菇家族很多成员都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优质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糖成分,兼具食用和保健价值。目前,除了少数野生菌市场售卖的蘑菇,绝大多数市场上的食用菌都是人工栽培的,它们基本都是腐生菌,人们利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质制作栽培代料模拟它们野外生长的环境便实现大批量工厂化栽培,比如双孢蘑菇、冬菇(金针菇)、香菇、糙皮侧耳(平菇)、刺芹侧耳(杏鲍菇)、木耳、毛头鬼伞(鸡腿菇)、草菇、银耳、斑玉蕈(海鲜菇)等都已经具备完备的人工栽培技术,极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然而,诸如在东亚各国备受推崇的松口蘑(松茸)、欧洲顶级食材块菌(松露)、著名药材冬虫夏草等诸多菌根菌或寄生菌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技术尚未攻克,主要依赖野外采集,由于人们的过度采集,已经造成了种群数量锐减,很多物种已经进入多国濒危珍稀物种名录,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育野生菌资源是当今科研人员和环保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本书中所涉及的毒蘑菇物种值得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发生误食危及性命。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有毒蘑菇,然而目前大众对毒蘑菇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然而大多数的剧毒蘑菇都长得十分“朴素”,比如我国山野常见的鳞柄白鹅膏、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城市雪松树下常见的肉褐鳞环柄菇,每年都有人因为误食这些灰白色的蘑菇而中毒甚至殒命。记得一次上山采集灰花纹鹅膏,有当地老乡看到误以为是鸡枞菌也想跟着采集,幸好及时制止,不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通俗易懂的毒蘑菇科普是十分必要且任重道远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主编保坂健太郎先生是当今活跃于真菌学科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在真菌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具体方向颇有建树,他对真菌世界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也在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