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

榜样在身边
作者: 编者: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责编:李群//宋盈锡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榜样在身边
ISBN: 978751930727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王智量:人生没有白走 的路 喜欢文学的你,对王智 量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普希金代 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一个诗体译本的译者。在 《上尉的女儿》《安娜·卡 列尼娜》《黑暗的心》《我 们共同的朋友》《前夜》《 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散文 诗》等30余部译著上,你都 能看到他的名字。 王智量1928年生,笔名 智量,著名翻译家、学者。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 语系,留校任教,1954年 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1978年调入华东师 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83年入盟,1993年退休 。除了翻译,他还有著作《 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论19世纪俄罗斯文学》 等;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 》《外国文学史纲》《比较 文学三百篇》等;创作长篇 小说《饥饿的山村》。 2013年出版《智量文集》 14卷,2019年11月荣获中 国翻译界的最高奖项“翻译 文化终身成就奖”。 第一次与王智量老师通 话时,92岁的老人仍热情洋 溢地说:“虽然听不清,但 我非常愿意和你交流,可以 来我家,地址是……”几小 时后,在华师大一村一幢41 平方米的旧公寓里,笔者有 幸采访了王智量老师及其夫 人吴妹娟老师。 “不是为了什么,就是喜 欢” 谈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 奖”,王老师谦虚地表示:“ 突然得知获得这个奖,也不 知自己值不值得‘终身成就’” 。问及他何时开始走向文学 翻译之路时,他说:“我在 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做翻译 ,不是为了什么,就是喜欢 。” 当时,韦丛芜先生翻译 的《罪与罚》深深吸引了他 ,那时候,他就很想学俄语 。后来又读《普希金文集》 ,更增加了他学习俄国文学 、想成为俄国文学研究者的 渴望。 “我在北京大学开始读的 是法律系。”幸运的是,为 适应国家迫切的政治需要, 1949年北大在西语系内开 办了俄语组(即后来的俄语 系)。“当时西语系的系主 任是朱光潜,校长是胡适。 我那时候二十多岁还年轻, 先跑去找朱光潜,说我是法 律系的,要转到西语系的俄 语组,后来又跑到校长办公 室找胡适,胡适说,这么个 事情你还来找我,好好,你 去你去。这样我就成为西语 系俄语组的第一届学生,也 是系里的团支部书记。” “当时的大学生生活相当 艰苦。但在新中国成立的热 烈气氛中,我们每个同学都 充满热情、活力和理想。大 家一心只想努力地学习,恨 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俄语 学到手,无论春夏秋冬,我 们每天在民主广场上高声地 朗读俄语,好像自己多背一 页书,祖国的建设事业就多 一分力量似的。”他就是在 这样的情况下开始阅读,后 来又开始背诵《叶甫盖尼· 奥涅金》的。 “翻译这本书花了几十年 ” 王智量翻译的《叶甫盖 尼·奥涅金》被誉为“标志性 的译作”,俄罗斯所有的普 希金纪念馆中都陈列着他的 译本。 “翻译这本书花了几十年 。”1949年,王智量与几十 名北大学生被送到哈尔滨外 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在这里 ,他典当了自己的西服上衣 ,用仅有的钱买下了莫斯科 出版的一套《别林斯基选集 》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就是这本《叶甫 盖尼·奥涅金》伴随他走过 了无数艰难岁月。 “我当时的俄语水平很低 ,但坚信自己以后一定能读 ,也一定要读。”在不到一 年的时间里,王智量用自学 方式,把普希金这本诗体小 说中的四百多个十四行诗节 全都背了下来,这使他的俄 语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此 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没 有放下《叶甫盖尼·奥涅金 》,一有空就默读它。 1956年,在何其芳先生的 教导和鼓励下,他开始了翻 译这本书的漫长历程。 “翻译既是我苦难的源头 ,也是我生活下去的力量, 最终引领我走向通往幸福的 道路。”自1958年起,他先 被下放到河北山区,后转至 甘肃农村,妻离子散,恶病 交加,数度陷入人生困境。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太 行山下踩土压稻种的节奏中 ,在吃着野菜树皮去拉犁种 地的时候,在每晚昏暗的油 灯下,他时刻没有忘记《叶 甫盖尼·奥涅金》的翻译工 作。他在糊墙纸、废弃烟盒 和马粪纸上,一点点记录下 心中想好的译文。1960年 年底,王智量睡在硬座车座 位底下,从兰州来到上海, 他的全部行李是几袋书和装 满各种碎纸片和几个小本本 的手提包,那便是一节节《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稿 。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