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
作者简介
赵思家 科普作家,知乎作者。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本科、计算机科学硕士、神经科学博士,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 知乎神经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话题优秀答主。 2016年出版《大脑使用指南:其实你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里》。
内容简介
巧克力是怎么和爱情扯上关系的? 除了“多巴胺=快乐”这个误解,另一个常在科普文中看到的说法是:“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爱情=苯乙胺+多巴胺。” 很有趣的是,如果一句话我完全看不懂,我就会觉得它很没有说服力,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逆反感:“啧啧,科学家是不会说人话吗?”要是一句话我全都懂,我又会觉得“这谁不知道,你们这些科学家就是没事闲的”。最微妙的就是这种,一句话里大多数词我都认识,其中大半的内容我有可以多唠几句的切身体验(比如爱情),一小部分特有格调而且我还认识的词(比如多巴胺),再加上一个我不认识但一看就牛的词(比如苯乙胺),这样的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地特有说服力,而且特别有格调。 你看到“苯乙胺”可能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说“安非他命(amphetamine)”你可能就觉得耳熟了。安非他命和苯乙胺是同系物,它们俩的结构非常类似。安非他命是一种用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的药物,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上瘾,但还是有人会在没有疾病的状态下使用它, 因为它有非医疗用途的助兴作用,换句话说,它可以被当作春药使用。安非他命容易导致上瘾,而且有明显的健康危害,用于非医疗用途是违法的。 苯乙胺是种很有意思的神经递质,和多巴胺强相关。它的溶液闻起来有股鱼腥味。它有类似摇头丸的作用,会令人兴奋、产生幻觉、食欲降低。20世纪80年代,曾有种叫作“爱情的巧克力”的理论。因为巧克力里含有苯乙胺,所以很多人认为吃巧克力就会让人感受到爱情。但其实这个理论站不住脚,因为巧克力里的苯乙胺被吃下肚后很快就被消化,变成其他物质了,无法进入大脑产生“爱”这样强烈的情感。对于这点,巧克力厂家并不在意,也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巧克力总和爱情挂上关系。 “爱情=苯乙胺+多巴胺”这个说法衍生出极多很有噱头的误解,比如“只要大脑产生足够多的这两种激素,就会产生爱情”,而“爱情的消失,也只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的消失”。 确实有神经科学研究观察到热恋中的人的大脑多巴胺水平比常人要更高1。但这不能过度解读成“多巴胺开始降低, 热恋期就过了”吧。亲啊,渣就渣,不要拿多巴胺当借口好吗?我们多巴胺可不背锅。 类似的,我在网上还看过一句话:“对同一个异性, 多巴胺这样让人像吸毒一样快乐的情欲激素只可以持续分泌几个月到四年不等。”先不说多巴胺怎么跟情欲扯上关系了,就说若大脑的多巴胺只能分泌四年,那你一定要不断热恋,坚持不懈,否则变成“单身狗”的那天就是你得帕金森病的日子。 渣渣复渣渣,多巴胺不背锅。 1.专业性。 知乎神经科学领域21w+赞同,神经科学、脑科学领域优秀答主,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博士、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赵思家,继《大脑使用指南》后第二部作品。 2.本书系统地生活化地解释了什么是神经递质。 人体中负责调控有关记忆、快乐、欲望、恋爱等重要事项的,则是大脑中的通信员——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作者在这本书中将这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讲得明明白白,通过科学的方式防止大忽悠,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大脑! 3.趣味性。 用聊八卦的口吻介绍科学,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了解大脑。书中还设有知识充电站和敲黑板两个小版块,随时补充说明书中的知识点。 4.话题性。 真的是多巴胺让你更快乐吗?到底为什么会失眠?戒了碳水化合物就真的可以减肥吗?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会越来越差?吃辣和跑步为什么让人很爽,等等。每个话题都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