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世界文明

穿梭世界文明
作者: 苏叔阳|
出版社: 天天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穿梭世界文明
ISBN: 9787501621996

作者简介

苏叔阳(1938—2019),笔名舒扬、余平夫,河北保定人。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主要作品有《中国读本》《我的母亲叫中国》《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华奖、金鸡奖、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2010年6月获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2010年11月获世界知识产权金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捷克、波兰等文字。

内容简介

一 璀璨的艺术成就 艺术的起源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起源于原始人群对生产劳动的模仿;有的说是对战争的演习,是对丰收和胜利的祝祷;有的说是祝神祭鬼;有的说是人群集体游戏;还有的说,最早的艺术起源于对性的崇拜。不管怎么说,最原始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对美的向往追求与创造。所有的原始艺术,无不带有人们对世界的崇敬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自己内心梦幻的迷惑,融会着一种神秘感。所有的原始艺术大都与某种仪式有关,因而又颇具庄严、神圣的味道。艺术中这种神秘、庄严与圣洁感大约便是艺术永恒的内在的魅力。也可以这样说,艺术首先是种奉献,是从艺人员对自己的向往奉献真诚,这就是神圣,而技巧与能力还在其次。 艺术离不开人们飞扬的想象力。当人类有了想象的能力,艺术也就诞生了。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遗存,有一处墓葬,三具古尸的遗骨上还残留着赤铁矿粉,说明他们已经会打扮自己,有了美的观念。他们的头一律朝向太阳落山的地方,说明他们认为那里是死者将要去往的地方。他们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这是了不起的想象力。当他们明白了生死,有了灵魂观念,他们就在原始的歌舞中创造出最初的艺术,这艺术也必是动人的。 中国古老的艺术中处处渗透着这般摄人魂魄的魅力,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艺术中凝聚着对朴实、自然最真诚的向往。 艺术的样式 1.舞蹈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出土了一个舞蹈纹彩陶盆。陶盆内四周画着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手拉手地围绕盆沿形成一个圆圈。这说明中国先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用舞蹈表情达意,作为社群活动的一部分了。当夕阳西下,篝火初燃,狩猎一天的先民手拉起手载歌载舞,宣泄出他们对生活的渴望,是多么纯净而又质朴的情感。这传统如今在中国许多民族中还保留着。如今,旅游业愈来愈多地向游客展示这古老的民风与艺术,让那些在喧嚣的城市中被污染了的心灵得到一次古朴清风的涤荡。许多人在淳朴的舞蹈面前激动得热泪沾衣。 殷商时代,舞蹈已经成为祈祷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或作为仪式而贯穿于祝祷活动的始终。宫廷舞于此时产生并得到发展,开始有了专为君王贵族表演的专业舞蹈者。秦汉时期,宫廷舞蹈发展更为迅速,舞伎歌女成为宫廷必备的歌舞团,虽也担任各种典礼的仪式演出,但其主要任务则是娱乐君王。唐代的宫廷舞蹈达于鼎盛,至今还可以从遗存的壁画、绘画中看到唐宫夜宴歌舞的盛况。玄宗李隆基是个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皇帝,演奏笙笛管箫的本领堪称首席,还是作曲家兼乐队指挥,更是舞蹈的编导者。所以后世梨园界将他奉为祖师爷、班头,虽有谬托皇帝以抬高身价的幽默,却也有事实的依据。经李隆基的大力倡导,唐乐唐舞都有极高的造诣。唐舞许多语汇仍为今日使用,单是反弹琵琶这个舞姿,就是世上独特的舞蹈语言。所以,今天的“仿唐乐舞”依旧陶醉了海内外的看客。千年前的舞步叩动今人之心,不能不说是奇迹。唐舞的影响远达朝鲜、日本、波斯诸国,至今仍可在他们的舞蹈中寻觅出唐舞的流韵。 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齐大将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刚烈神勇,貌若妇人,因貌美而不能在战场上威慑敌人,遂用桃木刻制一个状极凶残的“大面”(读代面,假面具的意思),戴着它冲锋陷阵。后来就有戴着假面的舞蹈,谓之《兰陵王入阵曲》,成为极有名的古典舞。后来唐玄宗为推广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曲》而禁演《兰陵王入阵曲》。此舞流入日本,成为日本的传世经典之一,今天这古老的舞蹈又返归故国。 中国的舞蹈有文舞、武舞、空手舞、器械舞,其中许多是器舞,刀舞、剑舞、棍棒舞,都产生过大师级的人物。譬如剑舞,汉代即有记载(见《汉书·高帝纪》)。唐时的剑器舞就产生过公孙大娘这样善舞剑器的大师。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说:“?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得这般精彩,他们的老师公孙大娘一定更其精彩。剑器舞有时除执剑外还执旗帜、火炬而舞(见姚合《剑器词》)。宋代大曲《剑舞》已表现简单的情节,如鸿门宴和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故事(史浩《峰真隐漫录》)。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惯于使用手持道具。除一般农具如镰、斧、锄外,生活用具如伞、笠、帽、巾等等都是常用的道具,而且舞得花样百出。比如,没有了耍手绢似乎就没了东北的秧歌。这是很有特色的。 中国舞蹈中袖及其延长物——长巾的使用,也构成独特的舞蹈语言。“长袖善舞”就是对流传千百年的这一表现形式的概括。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水袖舞蹈据说有上百种舞姿,可以表达人物各种心态及情绪。各地的民间舞蹈如河北及广东的狮舞(分北、南两派),云南的采茶,安徽的花鼓灯,东北的大秧歌,陕西、山西的威风锣鼓,北京的太平鼓等,都在世界上获得过极高的奖项和称赞。 新疆、西藏、内蒙古,西南诸省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均能歌善舞,他们的民间舞蹈也都极具特色。 今天,舞蹈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可喜的。舞蹈正突破原有的题材、思路、语汇的模式,向更深、更新、更美的境界发展。民间舞也得到大发展,现代舞和芭蕾舞也呈现出中国的特色。中国舞者屡屡在世界舞坛上获奖,一批批新的舞蹈家正在成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善舞的民族。 带你走进中国,读懂中国 中国读本——穿梭世界文明 ★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 ★一本书读懂中国:知识浩瀚,行文清意,情感充沛,引人深思; ★面向青少年的通俗人文科普读物:用轻松颇有文采的语言,写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故事,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既有史家的渊博和冷静,又有文学家的畅达和敏锐力; ★特邀青铜葵花图画书奖金奖得主配图:数十幅精美插图,构图充满了想象力、生命力和张力; ★全新修订,品质保证:特邀专家全新修订,对照文献核准数据,精编精校,确保阅读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