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子

上帝之子
作者: [美]科马克·麦卡锡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3.50
折扣购买: 上帝之子
ISBN: 9787555910060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 ),美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已著有10部长篇小说及其他短篇作品和剧作。先后斩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美国文学界主流奖项,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科恩兄弟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 关于译者 杨逸,女,生于1985年,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麦卡锡爱好者和研究者,任职于常州大学英语系。

内容简介

片段一: 那晚,他梦到自己骑着骡子穿过树林,走在一座低矮的山脊上。在他的下方,阳光普照的草原上有鹿群出没。草叶还是湿的,高及鹿肘。他能够感觉到胯下骡子的脊骨在晃动,便用腿夹紧了它圆滚滚的身子。每一片从脸上扫过的叶子都会加深他的忧伤和恐惧。他永远无法重复经过任何一片叶子。它们贴在他的脸上就像是面纱,已经有些泛黄,而那些脉络就像是透着阳光的嶙峋瘦骨。他决心继续前行,因为已经无路可回,那天的世界和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样可爱,可他却在骑着骡子迈向死亡。 片段二: 他不会游泳,但你又如何能将他淹死?怒气似乎帮助他浮了起来,而一路上不时地在漂浮物中稍作停留就目前来看也甚为管用。看看他吧。你可以说,这人的命是由他的那些乡亲们所维系着的,就像你自己一样。住在岸上,同他们一起向他呼唤。 这一族人哺喂那些伤残和疯癫的人,想要把他们的异端血统写入历史,并也终将得偿所愿。但他们想要这个人的性命。他曾听见他们在夜里打着灯笼骂骂咧咧地找他。所以,他是怎么撑下来的?更确切地说,为什么眼下的这些水还没能杀死他? ★一个人是怎样被逐步剥夺殆尽的?一无所有的赤裸生命又要如何存在? 《上帝之子》是麦卡锡的第三本书,故事发生在他的家乡田纳西州,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南方,在北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侵蚀之下,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法适应变化的个体逐渐被边缘化,同时也无可选择地被卷入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巴拉德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土著,他在农场的产权被强行回收和拍卖,临时居所也毁于一场大火之后,他住进了山洞,过上了原始、混沌的生活。这是人的异化,也是个体的巨大受难。在这个世界上,人就是这样被剥夺殆尽。 不同于寻常的cult电影或犯罪小说,麦卡锡没有以猎奇为噱头大肆渲染犯罪细节,也少有鲜血四溅的视觉刺激,而是以冷酷的笔触带给读者不寒而栗的阅读体验。简洁粗砺的短句与缭绕怪诞的长句交错,具有浓郁的“南方哥特”气息。 2013年,由詹姆斯·弗兰科根据本书改编并执导的同名电影在意大利上映,获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一部过早预言了我们生存境况的杰作: 1973年问世以来备受争议,半个世纪以来不断被重新体认与正名。 1974年初,《纽约时报》称《上帝之子》 “用词艰涩,场面令人作呕,无病呻吟”。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积极地为作家辩护: 《大西洋月刊》认为,既然小说中那些充满罪孽的字眼在世间都能找到指称对象,它们便“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部小说的主题”; 《纽约客》指出,《上帝之子》在风格和角色塑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麦卡锡有意识的艺术选择的结果,并称他是一位“前途未可预知且常被误解”的小说家; 《新共和》杂志认为,《上帝之子》勇于挑战传统美学范畴,带来了“难忘的阅读体验”,成功地营造了深深的悲剧感,并在悲剧的中心合理地融入了黑色喜剧,就像是“福克纳之子”; 还有评论家宣布,“美国南方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新声音,南方山区那种古怪生活前所未有地用一种精确的悲剧性中提炼出来”。 ★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附录书单 科马克·麦卡锡被哈罗德·布鲁姆指认为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四位作家之一”,《上帝之子》也入选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附录书单。 麦卡锡还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继承者”,他的作品斩获了——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福克纳基金会“最佳新人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普利策奖/鹅毛笔奖/美国国家图书奖/麦克阿瑟奖/美国笔会终身成就奖…… 他的拥趸包括—— 迈克尔·夏邦/哈罗德·布鲁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斯蒂芬·金/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弗兰科/汤米·李·琼斯/布鲁斯·斯普林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