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精)
作者简介
许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已出版著作《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
内容简介
焦作府城 城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区西南,地处太行山南麓 、黄河以北的山前平原上。北城墙外有小河自西向东 流过。其平面略呈方形,边长280米余,面积约8万平 方米。城墙夯筑而成,底宽4~8米,东、南城墙基槽 的宽度在15米左右。西、北部城墙保存较好,南墙仅 存基槽部分。 城内北部偏东共发现4处夯土基址,相互有叠压 打破关系。其中1号基址最大,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南北长70米,东西宽约55米,面积约3500余平方米。 分为南、北两个院落,两个院落之间应为正殿,东西 有回廊或配殿。城垣与夯土基址的方向均为北偏东4 °左右。 以往的调查发现,城东部有路土、夯土、烧土和 灰坑等遗迹,似为生活区。此外还发现一处小面积的 石块和半成品石器集中堆放的区域,似为石器作坊。 遗迹、遗物仅局限于城内,城内曾出土有 二里岗文化晚期的铜戈。 城墙与城内夯土基址都应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 ,部分基址和城墙延续使用至二里岗文化末期的自家 庄期,至其晚段最后废弃。 垣曲古城南关 城址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坐落于中条 山脉之中的小盆地内,黄河北岸的阶地上。城址修建 之前,这里曾是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环壕聚落一。 城垣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 350米,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北、东城墙为单 墙,现存宽度6~15米。西、南城墙由内外两道夹墙 构成。西墙中部偏北处有缺口一,应为门道,缺口以 北有东西向横墙连接内外墙,门道以南为双道夹墙, 两墙相距7~10米,形成一条窄长的通道。西墙外还 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护城壕,南端直通台地南缘的冲沟 中。南墙西段的双道夹墙相距4~14米。其外墙西端 与西城墙之外墙不相连,其间有宽16米的缺口。南墙 中部依地形向内微微折曲。除西墙外,南墙和北墙上 也发现有缺口,有可能是城门之所在。城垣的东南部 分由于河水的冲刷而无存。 城内中部偏东的宫殿区,是以南北并列的两座大 型夯土台基为中心、四周有整齐的夯土墙相围的一组 建筑。宫殿区南北长约88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达 4500平方米。自西城墙门道,有一条宽12米左右的主 干道横贯城内中部,直通宫殿区。城内东南隅为一般 居住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房址 、窖穴、沟壕、墓葬和陶窑等遗迹十分丰富。在居住 区以西,即城址南半部发现了数座保存较好的陶窑, 这一区域有可能是制陶作坊区。城南发现随葬铜器的 墓葬,应属规格略高的贵族墓。 由城址的地层关系可知,该城始建于二里岗文化 早期晚段并延续使用到二里岗文化晚期。区域聚落研 究表明,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分布没有二里头文化 聚落密集,且仅集中于垣曲盆地的南部,以垣曲古城 南关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分布范围约60平方公里。 这座城址地理位置险要,防御坚固,军事色彩浓 厚,而物质文化面貌又与郑洛地区二里岗文化中心区 保持着一致性,因此很可能是商王朝设在晋南黄河北 岸的军事重镇,同时又起到了控制铜矿产地和其他资 源,保证开采运输,抵御外来掠夺的作用。 P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