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世纪的维度(精)/光启文库
作者简介
俞金尧,浙江上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方向为世界近代史、欧洲经济社会史,著有《西欧婚姻、家庭与人口史研究》。
内容简介
历史有什么用? 如果这是一个高考试题,肯定不算偏题、怪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格言在中国的语境下基本上算是常识了,写在试卷上,它们几乎就是标准答案。 但是,如果换一个语境,放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要答好这个问题,就不见得那么容易。事实上,这个问题被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提出来时,就难住了这位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他当然想不到用中国式的格言就可以回答他儿子提出的问题,他承认,他未能给那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以圆满的回答。 不过,就算他借用中国的格言来解答,一般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我看也难。且不管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只有在认识上达到了唐太宗那样的境界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居唐太宗之位的人,未必能够做到以史为鉴。而不在唐太宗之位的人,就算答出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的标准答案,那种“有用”对他来说未必真的有用。除非他能够直接为“唐太宗”提供历史的借鉴,否则,他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只能用来自娱自乐。可见,如何回答“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因人而异,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对谁有用和对“用”字的理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有用就是指实用,比如能挣钱或获利。以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标准来说,历史对于绝大多数人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没什么用。不过,人的需求不限于物质方面,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学习历史能涨知识、也能使人明智,还能自娱自乐,那也非常有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有用性理解为无用之用。可见,如果不纠缠于实用,历史的用处还是比较广泛的,有用的地方还真不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集子,是作者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留下的点滴思考的一个汇集,属于“准学术、轻学术”的范畴。取名《五个世纪的维度》,既表示了本人对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说明了学习历史的一种用处,那就是历史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人们在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时所拥有的时间深度。现实世界从漫长的历史中演变而来,是时间连续的最新表现形式。要想认识现实世界,就得有足够的时间维度。例如,要想深刻认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我们的眼光需要回看到18世纪;全球化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那就需要把全球化放在五个世纪的时间维度里,才能认识它的长期趋势;观察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尺度;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判断一下子把理解大变局的时间尺度确定在“世纪”上。现实世界各个方面都是历史造成的,要理解它,无论是它的部分,还是整体,都离不开历史。就此而言,历史的用处是无处不在的。希望本书的出版也能够为历史的有用性提供一个旁证。 从五个世纪的宏观维度,看待全球化的大时代 。1. 本书列入光启文库系列丛书,为“光启随笔”中的一本。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金尧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过去与现在”“历史学评论”“学术访谈”,共计三十余篇文章。 2. 本书汇集了作者治学中的点滴感受,对世界史的研究方法、一些广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都做出了讨论与回应,语言随性有趣,探讨的问题虽然宏观却不失细节,给了普通读者铺设了一条了解全球化问题及大变局时代的羊肠小道。语言平易,关注的问题具体而微,有震荡国际的大事件,也有时刻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小概念,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其“准学术、轻学术”的风格也使全书集史笔、趣味于一体。 3. “五个世纪的维度”既反映了作者对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兴趣,也说明了历史的用处在于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时间维度。诸如本书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化和全球时间的标准化、全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世界格局的变化,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问题,纵深的历史思维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其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