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物学教师

我是生物学教师
作者: 夏献平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我是生物学教师
ISBN: 9787218151489

作者简介

夏献平 著 夏献平,深圳市南山区中学生物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理科名师实践优秀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领军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核心作者,国培专家,连续四届担任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内容简介

序 章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什么样的今天,就有什么样的昨天和明天。 出版专著,这是我很早就有的愿望。 如果将自己发表的文章做简单的分类汇编,成书相对容易。但这样做,偏向于成为个人档案资料。考虑到读者可能更多是教师,对个人的论文汇编,也许没有阅读兴趣。将专业报刊没有发表过的成长故事搜集起来,也许更有意义。毕竟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环境的影响往往比专业本身更大。 虽然自己的成长故事对一部分年轻教师,可赋予或多或少的正能量,但若将自己写成某一类特殊形象的代表,就难免落入俗套了。 关于我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的故事,虽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热点问题,但有关个人的专题报道,部分已经收录在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没有师徒,只有互动—广东省夏献平名师工作室教研工作纪实》一书中,本书就不作重复。 关于网上教育教学讨论的文章大多刊登在《中学生物教学》杂志上,部分刊登在《中国教师报》和《中学生导报》等报刊,后来还有约50万字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物教学热点互动》一书中,这里也不重复。 本书是想告诉读者一个真实而相对全面的自己,一个从农村中学读书和成长的学生和教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热爱教育和教研的老教师。这也是为什么要从初中经历开始写起的原因。 我如何从一个重点中学的数学爱好者成为生物学教育的热爱者,是个人专业成长逻辑链的一个环节,需要做点交代。 1981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4年,全国高考中生物学科总分虽然只有30分,但开创了中学生物学科新的历史,生物学科在高中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我16岁,高考生物学考了27分,本以为分数不低,后来发现,当年高考中得满分的大有人在。这是不难理解的,第一年高考试题相对容易,对中学教育中生物学科的成长是有益的,能引导中学生不放弃生物学科的学习。 在读高中时,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在班上算“尖子”,我平时也只对这两门学科有特别的兴趣。而生物学科,似乎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没有什么挑战性。潜意识里认为,谁的数学成绩好,才能说他学习好。 现在想来,能赶上恢复生物学后的第一年参加高考,且从事生物学教育工作,是很幸运的。 徽州师专(今称“黄山学院”)是安徽省首个改成三年制的专科学校,被我遇上了。遗憾的是,当年的《安徽招生报》上漏印了这所学校,我们生物系81级的46名同学中当年有很多人都超过了重点大学分数线,是被征求意见而补录的,所以该班被戏称为“本科班”;我是望江二中邓普生老师替我做主补录的,他对我平时很关心,面对能否尽快上大学这事,他是毫不犹豫的。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我想转到数学系,为配合这一要求,我订阅了两本数学专业期刊。像高中平时直至高考的数学科目考试一样,在《高等数学》考试中,我通常也只用做半小时,就能取得班级名列前茅的成绩。 徽州师专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学校经常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为学生做专业报告。例如,北大的朱澂,复旦的方深高、欧阳光察等专家教授,还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名家。因为屯溪很小,我们在街上几次偶遇到他们,并做进一步交流,除了感受大家的魅力外,也认识到他们普通的一面。在屯溪老街,曾看到侯宝林先生逛街,我们也主动陪着他一起逛了几家茶叶店。听余心言(徐惟诚,曾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报告时,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了这样的故事,3岁的小孩模仿能力很强,看到大人上厕所看报纸,也会在上厕所时看报纸。开始以为他真在看报纸,事实上,孩子手上的报纸往往是倒拿着。 班上很多同学对生物学兴趣特别浓,我们通过上海邮购书店买过多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用书。有一位同学当年对光呼吸现象进行过专题研究,并撰写论文邮寄到《生物物理学进展》杂志,另一位同学能发现蕨类植物新种,是邮寄给中国科学院秦仁昌教授被鉴定和推荐发表的。我也向方深高等教授请教过考研的有关事宜。这些专家对某一位同学的回信,激励的不是个人,而是全班同学。期间,在新华书店我购买了叶圣陶主编的语文书,系统地学习了语文常识。 野外考察对青年学子来说,特别新鲜有趣。我们外出的机会比较多,到过齐云山、黄山和歙县的蝙蝠洞,随着实习的进行,也验证了“一个大学要办生物系需要的经费远远超过中文系和数学系”这样的说法,我们也因此有莫名的自豪感。 黄山归来,我的学习生活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原因有二:一是登山途中我的右脚后跟被卡进岩石缝中,拔出时被拉掉一块皮;二是,下山途中,小腿疼痛且不自主颤抖了很长时间。这让我深切体会到“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和“上黄山骂黄山,黄山归来念黄山”是先人们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我也因此体会到历史传承的价值,也不断回味长辈们的各种劝告的合理性。黄山回来,我坚持每天进行长跑,最多能跑5公里,风雪无阻,这一习惯从1982年一直坚持到1993年。后来锻炼少,身体的体重逐日增加,增加了近20公斤。到了2009年,重新在生活中加入运动量,这就是有空就爬山。 在黄山学院,每天我们去门口的收发室的小黑板上看是否有自己的邮件或包裹等。那块小黑板就像今天我们的智能手机或电脑屏幕,成了显示外界信息的窗口。 1984年我分配到家乡的一个乡镇中学。发工资后,我邮购了《生物学通报》复刊以来的所有杂志,同时购买各种新版大学教材和教辅资料,后来还订阅了包括《生物报》在内与其他生物学科教育有关的报刊。高中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背书和写日记的习惯,我一直坚持着。背诵《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刊首语和评论,成为我的必修课,这对担任班主任很有用。每年班级新年联欢晚会或班会课上,我都会背文章或讲故事给学生听。 因为看得多,慢慢产生了发表文章的冲动。1987年在《安徽青年报》发表了处女作《劳逸结合,效果最佳》。这篇文章是班会课上的讲话。它的发表,对后来我的写作,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1988年前,所写的文章不是用稿纸写的,投了多次稿,只成功一次。 1988年启动教师职称改革,我担任单位的教师职称评委,在评审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一是要教好学生,以成绩说话;二是要讲究方法,使课堂有魅力;三是,要勤于笔耕,及时发表文章。同时,要积极参加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我花了三年时间,通过安徽省高中教师专业能力考试(相当于本科),又通过安徽省专升本统一考试,在安师大函授班(面授和自学结合)学习了三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庆日报》发表县教育局秘书写的《献身教学于平凡》,对我进行报道,文章中特别提到我连续多年所教学生高考成绩在市里名列前茅,给我做了一个阶段性和鼓励性的评价。我的照片和简历在《中学生物教学》主编王志让的推荐下发表在杂志上。受县教研室的委托,我承担教育局的教研员工作,独立完成初中生物学科统考命题,参加市教研会和统考命题,偶尔上公开课、组织教研会和写教研活动简报等。在连续担任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过初中生物学教学,兼任卫生学校三年生物学教学工作,教过电大中师班的生物课。 有一篇《站在雷阳书院门口》的文章,或许从这一个角度对我的工作做了一个阶段性小结。 夏献平,这是一个在望江教育界知名度非常高的名字。我听到他的名字,听到对他的赞誉,印象中的第一次是在当时县委办公室一位秘书的家里,这位秘书的妹妹当时在读望江卫校,在学习上应该是一个后进生,她说,夏献平老师的课讲得真好,课下不用复习都记得住。后来听到过夏老师的许多学生都这样说,而且夏老师所授班级的成绩都超过生源更好的学校。并且夏老师的教研论文覆盖专业核心期刊。一个老师,在学生喜爱、学生成绩、教研论文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做得很好就算不错了,而夏老师在这三个方面都堪称完美,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望江工作时期,在望江中学的教育史上他也已经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承前启后的一座大梁。 这样的评价,虽然有过誉之嫌,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当时的我,也许是中肯的。 在望江二中读书时,班主任杨老师鼓励我们写日记,这一习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我情感释放的重要渠道。 2009年,我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后,开始写随笔,及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后来发表的部分文章就是从随笔中复制和编辑而成的。今天,这些随笔也成为本书的重要稿源之一。我2000年开始上网,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担任首个学科论坛(化学生物论坛)的版主,论坛上很多老师针对一线教学问题发表的看法,很实用,也很精彩,但却无法刊登在报刊上让更多人分享。为了推动论坛中讨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提升论坛的专业水准,以更好地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我萌生了担任报刊编辑的想法。2002年起担任《中学生导报》理科版主编,同时协助《中国教师报》“对话”栏目组稿,也被《课堂内外》聘为兼职编辑。2005年,在主编梁秋英老师的邀约下,在《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开设互动平台栏目至今。 如今担任兼职报刊编辑工作已经有18年,参加统考命题工作近30年,一直从事着一线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一路走来,很平凡,也很充实。 这本书,将作为新的起点,以激励我不断努力前行。 本书安排14章(含序章),是从多个侧面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从我为什么当老师写起,试图回答:我为什么是我?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人的成长故事有不同精彩。 本书尽可能多介绍些教师成长的共性问题,尽可能以故事的形式作比较全面的介绍。“语文”影响到教师成长的很多方面,而恰恰容易被忽视,所以第1章—安排“学点语文”。 在本书即将出版时,有朋友建议增加参加编写教材的经历,所以安排了“我与人教社有个约会”做后记。 此为序章。 第 1 章 学点语文 生活多宽广,语文就多宽广;同样,生活多宽广,生物学就多宽广。 即使在今天,我仍然觉得语文对我来说,知之甚少,只是为了能胜任教学工作,学了点语文的“皮毛”而已。 课上得怎么样,简单地说,就是“话”说得怎么样。备课时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是,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说得怎么样? 口语是上课的主要形式。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大城市,说话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说普通话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不会“耍嘴皮子”,在课堂上是很难“混”的。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能讲普通话。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口语与书面语往往有相关性。我想,善用书面语的人,可能口语更严谨些;善用口语的人,书面语可能活泼些。这是对能够驾轻就熟在两者之间进行快速转换的人而言。对教师来说,书面表达能力是进行解题、命题、开展教学设计和撰写论文所必需的基本功。生物学教学为何产生困惑,其原因很多就在语言表述上。例如,一些特例在表述时常常被忽视或滥用,一些教辅资料和试题出现歧义或指代不明。 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我常对学生说,人能上太空,并非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宇航员,个人属于人,人不等于某个具体的个人。这个例子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命题的时候,命题老师出现的争论,以及题目被教师质疑,比较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否作准确表述。 在回答问题时,该具体时,就不要抽象,当你明明知道班上有50个学生,不要说成“多个学生”,虽说3个或3个以上氨基酸通过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多肽,但如果问你,有13个氨基酸结合的化合物叫什么时,你还是要答“十三肽”,不要写成“多肽”。能概括时,就不要只停留在事实层面。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过低时肌肉会发生抽搐现象,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说“钙离子防止肌肉抽搐”,虽然没有错,但不够深入,如果能联系其他无机盐的作用而上升到“无机盐能维持生命活动”等类似的表述就更好。学生清楚后,对试题本身存在的表述问题,也就能进行甄别了。 学说普通话 学习语言,需要多听,多读,多写。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用而学。 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基本上是用方言进行教学的。那时家乡有个习俗,看到从外地回来的人,如果带来外地“口音”,哪怕是普通话,都会遭到非议,被称作“pie tai,前者读第二声,后者读第三声”,严重的,会戴上“一年土,二年洋”的帽子。似乎只有讲“土话”,才是爱家乡,才是不忘本。方言成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说“家乡方言”成为老乡们的自觉行动。 在外地工作,能遇到讲同样方言的人,自然会产生莫名的亲切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嘛。但同时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当着你的面,旁若无人地大声用你听不懂的方言交谈的人,给你带来的不是亲切感,而是“噪声”。可见,普通话在说不同方言的人之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家乡,我是带着“羞涩”的普通话上课的,几十年后,来深圳工作的这些学生称我说的是“望普”。这让我体会到,羞羞答答的普通话,可能比方言好不了多少。 仔细分析,我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原因,大多不是出在拼音上,而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上,说话时,由方言转化为普通话的过程中,只转化了声母和韵母,“四声”却未能同步。之所以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是因为我用拼音打字的速度比较快,也少出错。大概是因为上课讲“望普”的时间太长,以致我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普通”,让我一个带安徽口音的人,刚来深圳不久,就被本单位一位长沙籍同事通知去参加湖南老乡聚会。我开玩笑对他们说,我对n和l分得清,你们将“蓝lan天”读成“难nan天”,我不会。 说普通话,是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更何况深圳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还有国外的,普通话说得标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不难发现,初中学生对教师说普通话的要求远远高于高中生。有时一句话要讲几次才算表达清楚,不注意的,还以为我是这样“强调重点”。有一节实验课下课后,学生大多没有离开教室,我说:“出去呀”,他们很迷惑,以为我要布置作业。我复述道:“请大家qu—qu,到教室外”,并用手比划着,学生大声笑道:“chu出—qu去”。这是严重的拼音转化出错,让我记忆深刻。 刚办教师资格证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教龄达到一定年限的,不用考普通话。但我还是接受了严格而正规的普通话考试,也借此好好学习了一番。购买考试用书,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听备考磁带,每天早晚朗读复习资料。经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测试,我的普通话能被“计算机”识别而顺利过关。有了这张来之不易的教师资格证,才有“真正”的教师身份。我很看重这张证书,因为它是对一个普通老师努力学普通话的肯定,也增强了我继续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我高考语文虽然只考了50多分,但并不意味着我的语文水平一塌糊涂。我背诵了很多文章,这些成为我最大的语言“财富”。在孤独和寂寞时,不时会默诵“包身工”“荷塘月色”等文章。以至于后来,我喜欢读报和看书,背锦句。在大学,被同学称了几年的“老夫子”,开始我很难接受这一“绰号”,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因为背书和看书,让我的生活很充实。 1981年11月举行“世界杯排球比赛”,让我开始关注体育比赛,也热衷于模仿中央电视台宋世雄先生的解说:“各位观众,各位听众,我们在日本大阪,向您播报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深深感到,在如此重要的国际比赛中,解说员的功夫就是“说话”,是说流利的普通话。同时,因为排球,我也喜欢看各大报刊对体育比赛的报道和评论。 后来,我的阅读范围拓展到其他内容,例如,《人民日报》的社评。几乎每篇都看过,至今,还记得1982年元旦社论的题目是“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我觉得读这样的文章,很受鼓舞。这一习惯,坚持了近10年。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文汇报》刊登贾平凹的《人病》,我读了多遍后,作为班主任推荐给语文老师看,没想到他让学生抄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说这样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因为这篇文章,我也开始关注贾平凹的散文。例如,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说话”很有趣,文章中提到,因为普通话说不好,他出门很少话说。后来我仿写了这篇文章(见本书)。在《家庭》杂志看到他写的系列文章,例如“说生”“说死”,为他的幽默和写作功底叫好。 《人民日报》“大地”专栏有篇文章叫《呼啦圈》,将风靡全国的呼啦圈现象,引申至社会多个热点。《南方周末》的评论中,有一篇文章是用“你是疯来,我是傻”做标题,来评论某电视剧,我也收藏了。 很多年,只要在教室,我时不时会翻翻学生的语文书,以便更好感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的正确性和魅力。 记得在1987年前后几年的元旦晚会上,学生让我表演文艺节目,我就是靠背书“混”过关的,例如,《中国青年》杂志上的刊首语:“这是一个壮怀激烈的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青年更有自信力。个人对人类来讲自然是沧海一粟,但个人所蕴含的能量又足以使他干大事业,成大气候。……”这篇文章我给学生背过多年。在得知学生感到课本上许多内容难记时,我背《包身工》《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等文章给他们听,有时也亲自示范背他们感到难记的内容。在担任初中班主任时,曾与学生一起背历史等学科知识,以致他们的平均分成为年级的第一。 我曾将生物课本上的学科专有名词全标上汉语拼音。为学普通话,我订阅了《汉语拼音小报》,也购买了历年的《咬文嚼字》。我也因此了解到,“呆板”的读音,是由“呆dai板”,改成“呆ai板”,再改成“呆dai板”的。 标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办法,虽然影响说话速度,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熟悉汉语拼音,没能帮我彻底纠正口语发音,但能帮助我提高打字速度。 每用到汉语拼音,也让我想到,我汉语拼音的启蒙老师—我读初一时的史老师。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就在身边,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同事,关键是你要善于发现。 工作第三年开始,我特别喜欢与语文老师“打交道”,作为一个高考语文没考及格的人,已经开始写文章了。每次写文章时,我的高考作文总与我“如影相随”,是在不断提醒我,写文章不能太“自白”,一定要给文章“立意”。教育类文章一定要有“价值关怀”这个观点,深有同感。你说街上遇到的某人长得好,不一定要说出“漂亮”二字。 1981年,我参加高考的那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我在高考作文中举例说,班级出黑板报,我们花了几个小时,结果被人一分钟就擦掉了。本以为写得不错,但实际结果是没有得多少分。有人对我发表感叹说,刚刚经历“文革”不久,国家急需人才,作文中应该写“十年植树,百年树人”啊,我觉得有道理。但对16岁的孩子来说,要有这样的高度是不容易的。 有个语文老师是我的学生家长。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工作,也包括我写的稿子,他将自己的作品给我欣赏的同时,也热衷于点评我的文章。记得我发表在《安徽教育》的一篇文章就得益于他的指点。当时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学生”二字,他提示我将其中重复出现的“学生”改成“他们”。当时,觉得“妙不可言”,这样的修改方法,对我的写作有一定帮助。他也就成了我的“一字之师”。 有一年,一个初中学生,说我黑板上的草书中“扁形动物”的“扁”字少写了一竖,让我汗颜,我在班上肯定了他的细心。对初中教学来说,不管什么理由,都不能将专业名词写错,他自然也是我的“一字之师”。 华南师大一位教授在讲座时,谈到如何运用引号,可谓我的“一字之师”。对许多事情的描述,在口头上随便聊聊很容易,但要变成文章,却不是那么容易。我在编辑和处理稿件时也发现,许多老师写的稿子,内容很不错,但由于口语太多,而不能被专业学术期刊刊登。实际上,他们也是因为不善于用引号造成的。报刊发表的文章需要用书面语言,有了引号,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就不是难事。例如,我要说某个人“有两下子”,若不用引号,直接写上他“有两下子”,是不合适的;同样,说读某篇文章感到“很爽”,带上引号也许就比较书面了。 刚参加工作后的前3年,写了几篇稿子,但只有一篇发表在《安徽青年报》上,后来一位物理老师看到我将文章写在一张白纸上,就提醒我,写文章要用稿纸写,不然无法发表。他的提示,让我减少了不少无效劳动。他也是我的“一字之师”。 此外,一位语文老师曾告诉我,引用他人文章时,要考虑句号的位置,放在引号里面与放在外面的含义不同。他自然也是我的“一字之师”。 工作中,我们需要这样的“一字之师”,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一字之师”。在期待他们“好为人师”的同时,也需要主动去做他们的学生。 我应该感谢我的学生,虽然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他们却总是表示友好。课后,我常常问他们:“我的普通话如何?”他们说“不错,能听懂”,有的甚至说:“很好”,个别同学说“如不讲点土话,就会沉闷”。以至于在对老师评教时,没有影响到对我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在外做报告或发言的机会多了,由于大多是讲生物学科内容,也没当面听到对普通话问题提出批评。记得2007年在深圳宝安中学的《宝中大讲堂》上,我特地问了一下在场的学生:“你们听得懂吗?”没想到,很多人齐声说“听得懂”。可见,高中生已经会给他人留“面子”。 2002年,为提高写作水平,我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我写教研文章的体会》一文,与此同时,在《教师之友》主编的建议下,我主动将自己的文章草稿发到论坛上作为“靶子”让老师们发表看法,引起了不少语文老师的关注和参与,很多老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修改建议,这对我写作兴趣的提升有一定激励作用,后来我将文章发表在《生物学杂志》上。 对我的语文学习来说,特别值得纪念的是,2004年核心期刊《语文建设》转摘了我的文章;在陈晓华老师的邀请下,我还参加了同样是核心期刊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有关话题的讨论,让我的名字再次出现在语文杂志上。在严凌君老师的推荐下,《高中生作文》也有我的两篇文章。 (写于2010年) 点评字典 字典是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对字典进行点评,甚至挑毛病,可更好学 习语文。 1997年我在课堂上,讲到细菌,学生说我对“菌”字的发音不准。我特别郁闷,因为我还以为读得很标准。课后,我查阅《新华字典》,发现我将菌字的读音,读成了第四声。查字典,无意中发现,字典对部分生物学内容的解释有问题,我及时写成文章,邮寄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给《咬文嚼字》杂志。郝铭鉴主编接信后电话我,与我讨论了多个语文问题,且鼓励我继续研究,后来我发现《辞海》也有一些值得讨论问题。这篇文章因为审稿等问题,没有刊登在他们杂志上,而是2年后发表在华东师大《生物学教学》杂志上。后来我连续写了一些文章,对部分报刊有关生物学内容作出点评和解释。同时对教材和高考中有关问题提出了质疑。这些文章大多于“咬文嚼字”,可以认为是利用生物学科学习语文的尝试,今天看来,语言相对稚嫩,但毕竟是自己成长的过去。《生物学教学》发表的文章如下。 编者按 编者按:夏献平老师以生物学专业的科学眼光审视了大家熟悉的《新华字典》,提出了15个不妥之处,他的严谨的学风是应该提倡的。《新华字典》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字典,在各学科的专业性上不能过分求全,否则一般的读者可能会看不懂。这类条目怎么写,是可以商榷的。 某报1999年10月23日第10版“有感于《新华字典》无差错”一文称:“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图书质量检查中,权威专家鉴定:商务印书馆第九版《新华字典》的错误率为零”,“《新华字典》自1953年问世以来,不仅以其规范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成为其他语文工具书的蓝本,同时也以3亿多册的发行量,居世界辞书首位”。 诚然,《新华字典》是受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小学师生)欢迎的我国最畅销的工具书。但令笔者感到不安的是,这样一本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作为标准、典范的工具书,却也存在着一些常识性问题,直接威胁着其应有的地位和使用价值。以下试以新编《新华字典》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为例作一简析,以期引起编者和读者特别是权威专家的关注。 1.违反科学 〖例1〗对部分字、词的解释违反了科学事实。 【简析】第209页对“肌肉”的解释是:“人或动物体的组织之一……” 其实,一块完整的肌肉是一个器官,其包含有肌肉组织,也包含有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例2〗第259页对“菌”字的解释是:“低等植物的一大类,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营寄生生活,种类很多……” 【简析】上述解释存在2个问题:①菌类都不含叶绿素吗?应该说,真菌和大多数细菌等不含叶绿素,或者说,菌类一般不含叶绿素;但少数细菌(光合细菌)却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属自养生物。再说,“叶绿素”也并非制造有机物的充要条件。例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就能利用环境中物质氧化放出的能量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②菌类都是营寄生生活吗?否也。寄生是指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取现成养料维持生活的现象,属异养方式之一。但许多细菌却是依靠分解动、植物遗体来生活的,其营养方式属腐生。再说,上文提到的自养细菌亦不是营寄生生活的。 〖例3〗第347页对“膜”的解释是:“动植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 【简析】笔者认为以上引文中“组织”二字应改为“结构”才妥。因为生物体内被称作“膜”的结构并非都是组织。现将其分类作一简介:①构成细胞的结构。例如,细胞膜等。一些单细胞生物具有膜结构,但不能形成组织,因为组织是由多个细胞所构成的。②部分组织。例如,骨骼肌的肌束膜等。③个别器官。例如,膈(旧称横膈膜)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 ?????? 《我是生物学教师》是一部个人从教经历的自传。它详细介绍了一位勤劳、敬业、爱学生、乐于帮扶年轻教师的师者,体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我是生物学教师》展现的也是一堂教学进修课堂,阐述了对教材、教法和教育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多样的教育理念讲解,为读者教师打造多彩课堂助力,帮助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