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55.00
折扣购买: 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
ISBN: 9787300318257
“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涉及从个人、企业、商学院、政府到国家和国际关系,横跨多个层次,涉及方方面面、无数个命题,需要中国管理学界的全体同人一起来回答。 2021年7月,以这样一个宏大的书名出版了第一本书之后,我不免惴惴不安,因为帽子太大了,显得“名不副实”。《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由19篇精选文章组成,共26万字。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每隔两三年,以同样的书名,出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以对得起自己已经吹出去的牛皮。 现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终于来了,我心甚慰,感到稍微轻松了一点。《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包括33篇文章,约40万字。为了便于阅读,分成两个主题出版: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另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大多数文章都是过去两年里所写的,也有六七篇文章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但几乎没有在期刊上正式发表过。 近年来,大家深切地感到我们身处一个VUCA(快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各种“黑天鹅”群飞乱舞,让人疲于奔命。不管是中美贸易战、中美技术“脱钩”、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还是自媒体泛滥之后七嘴八舌带来的后真相困境、新一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革命等,总之,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说《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的主题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化,那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则是进一步回答了在这种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学院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三本书在内容上有相对紧密的关系。如果说第一本书主要是提出问题和可以借鉴的对象(德日模式),那么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中,我开出的药方主要是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以及对中国商学院目前所走的强调实证研究、发表、基金申请和各种“帽子”等急功近利、浅薄的学术道路的批判,最后介绍了我在相关方面的一些个人革新性探索。 所以,三本书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逻辑上是环环紧扣的。根据主题,《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更多是面向实务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更多是面向学术界,包括打算攻读MBA或者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的人。事实上,如果想要完整、立体地了解我的观点,这三本书缺一不可,相互参照着阅读,才不会误解我的本意和初心。
“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涉及从个人、企业、商学院、政府到国家和国际关系,横跨多个层次,涉及方方面面、无数个命题,需要中国管理学界的全体同人一起来回答。 2021年7月,以这样一个宏大的书名出版了第一本书之后,我不免惴惴不安,因为帽子太大了,显得“名不副实”。《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由19篇精选文章组成,共26万字。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每隔两三年,以同样的书名,出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以对得起自己已经吹出去的牛皮。 现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终于来了,我心甚慰,感到稍微轻松了一点。《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包括33篇文章,约40万字。为了便于阅读,分成两个主题出版: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另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大多数文章都是过去两年里所写的,也有六七篇文章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但几乎没有在期刊上正式发表过。 近年来,大家深切地感到我们身处一个VUCA(快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各种“黑天鹅”群飞乱舞,让人疲于奔命。不管是中美贸易战、中美技术“脱钩”、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还是自媒体泛滥之后七嘴八舌带来的后真相困境、新一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革命等,总之,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说《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的主题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化,那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则是进一步回答了在这种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学院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三本书在内容上有相对紧密的关系。如果说第一本书主要是提出问题和可以借鉴的对象(德日模式),那么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中,我开出的药方主要是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以及对中国商学院目前所走的强调实证研究、发表、基金申请和各种“帽子”等急功近利、浅薄的学术道路的批判,最后介绍了我在相关方面的一些个人革新性探索。 所以,三本书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逻辑上是环环紧扣的。根据主题,《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更多是面向实务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更多是面向学术界,包括打算攻读MBA或者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的人。事实上,如果想要完整、立体地了解我的观点,这三本书缺一不可,相互参照着阅读,才不会误解我的本意和初心。 “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涉及从个人、企业、商学院、政府到国家和国际关系,横跨多个层次,涉及方方面面、无数个命题,需要中国管理学界的全体同人一起来回答。 2021年7月,以这样一个宏大的书名出版了第一本书之后,我不免惴惴不安,因为帽子太大了,显得“名不副实”。《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由19篇精选文章组成,共26万字。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每隔两三年,以同样的书名,出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以对得起自己已经吹出去的牛皮。 现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终于来了,我心甚慰,感到稍微轻松了一点。《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包括33篇文章,约40万字。为了便于阅读,分成两个主题出版: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另一个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大多数文章都是过去两年里所写的,也有六七篇文章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但几乎没有在期刊上正式发表过。 近年来,大家深切地感到我们身处一个VUCA(快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各种“黑天鹅”群飞乱舞,让人疲于奔命。不管是中美贸易战、中美技术“脱钩”、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还是自媒体泛滥之后七嘴八舌带来的后真相困境、新一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革命等,总之,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说《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的主题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化,那么《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则是进一步回答了在这种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学院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三本书在内容上有相对紧密的关系。如果说第一本书主要是提出问题和可以借鉴的对象(德日模式),那么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中,我开出的药方主要是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以及对中国商学院目前所走的强调实证研究、发表、基金申请和各种“帽子”等急功近利、浅薄的学术道路的批判,最后介绍了我在相关方面的一些个人革新性探索。 所以,三本书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逻辑上是环环紧扣的。根据主题,《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更多是面向实务界;《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更多是面向学术界,包括打算攻读MBA或者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的人。事实上,如果想要完整、立体地了解我的观点,这三本书缺一不可,相互参照着阅读,才不会误解我的本意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