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入局的中国历史
作者简介
刘世芬,笔名水云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写作方向: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自由谈》《今晚报》等国内多种报刊,代表作:《美丽的兽性》《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敬畏每一粒尘埃》《文学致郁与文学治愈》等。《文学自由谈》《今晚报》重点作者,两次荣登《文学自由谈》封面,曾在《燕赵都市报》开设“至味红楼”专栏。
内容简介
从焚书到坑儒:帝王治世的灰色逻辑 公元前 221 年,六王毕,四海一。按照惯常思维,刚刚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国家该自我疗伤了,百姓早已渴盼休养生息。 然而,野心却不允许秦始皇喘息,他将目标设定为“德冠三皇,功高五帝”,继续对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开展大刀阔斧的“开膛破肚”,策划和实施了四项震惊朝野的大动作:北击匈奴,南开五岭,东探海疆,修筑长城、骊山陵和阿房宫。虽然秦帝国已经成为当时亚洲地区拥有最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秦始皇的野心非但没为国家续命,反而加速了秦朝灭亡——仅仅存活了短短 15 年。其中根本原因,除了穷兵黩武、残暴无度,还有就是“焚书坑儒”了。 一切源自公元前 213 年咸阳宫那场盛大的宴席。秦始皇与众臣频频对饮,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两个议题。其实这个议题早在几年前秦一统天下后就曾激烈地碰撞过。关于分封制,当时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以丞相王绾为代表,主张应该遵循历史惯性,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另一个则是以廷尉李斯为代表,提出不要重蹈周朝末年诸侯纷争的覆辙,而不赞成分封秦族子弟的反对派。面对两种声音,李斯的提议正中秦始皇的下怀,他同意李斯的提议于是采用了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的郡县制。 而今,在这场宴会上,又提及了这个话题。对当下朝廷制度赞美的声音来自仆射周青臣:“秦国当年又穷又弱,自从陛下打败众诸侯,才有了富强的秦国,值得庆贺。” 秦始皇得意洋洋,仰天长笑。不料,博士淳于越却当场反驳:“当年的周朝有诸侯国作为帮手,而今陛下的臣子却是匹夫,如果没有人辅弼您,该怎么办?” 秦始皇龙颜大怒。他骇然中想到,一些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他推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有些人上书言事,批评他的暴政,朝政之声议论不绝。 秦始皇认为这些“上书言事者”就是当时的儒生或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恰好丞相李斯出面救场:“陛下创建大业非常人能理解,三皇五帝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根本没有可比性。时移事异,什么年代做什么事。” 秦始皇一听,心中暗喜,问道:“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禁书!” “怎么禁?” “臣以为,除了《秦记》,其余列国史书、诸子百家及其他典籍一并烧毁,民间只留医药、占卜、农书等。同时,绝不允许私藏《诗》《书》,禁止百姓借《诗》《书》之名以古非今,违者处死。” 君臣一拍即合。 一场史无前例的“焚书”运动焚遍秦国。从都城咸阳到穷乡僻壤,到处是焚书的熊熊烈火,那些凝聚着各家学派心血的宝贵典籍化为缕缕青烟…… 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说过一句话: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就会有人放火烧人。 书焚了,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吗? 非也,书是怎么来的?“儒”写的!书不存,焉存儒生? 焚书的灰烬尚存,一件比“焚书”更为惨烈的事件降临了。而此时的儒生们,正陷于秦始皇的一个隐秘“案件”——长生不老。 秦始皇与天地社稷同寿的欲望随着国家版图不断扩大而滋生,朝野间为了呼应皇帝这一心愿,生发出一些离奇手段,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早在公元前 219 年,齐人徐福从千童县(今河北省盐山县)出发,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修船技师、船工武士、杂役仆人等,共计六千多人、七八十条船,浩浩荡荡出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药。 与此同时,散布于民间的儒生、术士也纷纷炼仙丹、找灵药。 历史的褶皱里,一人一事皆是局。 时光的沙滩上,乍入其中深似海。 秦始皇、刘邦、武则天、赵匡胤、岳飞、多尔衮…… 一个个厚重的历史人物,尽显不同的人生况味。 读史使人明智。本书围绕中国历史上突破困局的高明策略进行讲述,将历史的风华绚烂展示无遗,作者刘世芬以生动的笔触,别具的叙述风格引领我们了解一个个充满新鲜感的历史画卷,将多个集智慧、胆识、谋略的故事呈现于读者眼前,读来生动、深刻,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