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社会心理学先驱。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并由此创建了“社会文化学派”这一新的精神分析流派。其主要著作有:《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学》《精神分析新法》《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
内容简介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不管有多迂回曲折,我们*终必 须得出——人格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源头。同样,几乎对于 其他所有心理学发现,我们都可以这么说:这其实是一项 再发现。各个时代下的诗人和哲学家都知道,沦为精神紊 乱*害者的人,*不是内心平静、头脑清醒的人,而是那 些被内心冲突所折磨的人。用现代的话说,每一种神经症 ,不管症状表现是什么,都是一种人格性神经症。因此, 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必须针对神经症人格结构。 实际上,弗洛伊德的开拓性工作也*益聚焦在神经症 上,尽管他的遗传学取向使他无法把这个问题阐释得清楚 明确。但有些学者一直致力发展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尤 其是弗朗茨·亚历山大、奥托·兰克、威尔海姆·赖希和 哈罗德·舒兹汉克,他们*清晰明确地界定了这个概念。 然而,他们都不赞成有关这种人格结构的确切性质与动力 。 我的出发点本来就有所不同。弗洛伊德对于女性心理 的假设使我开始思考文化因素的作用。文化因素明显影响 了我们关于男子气或女子气的观念,对于弗洛伊德亦是如 此,正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得出了某些错误 的结论。我对这一主题研究了15年有余。在某种程度上, 这得益于与埃里希·弗洛姆的交往,他在社会学与精神分 析学方面知识渊博,由此我愈加注意到,社会因素的意义 远远不只停留在女性心理学上。1932年,我来到美国,这 些看法便得到了证实。那时我发现,这个**的人,在态 度和神经症的诸多方面,都与欧洲**的人不同,而只有 文化差异能解释这一点。*后,我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 人格》中阐述了我的观点。其主要论点是神经症产生于文 化因素,*具体说就是,神经症产生于人类人际关系的紊 乱。 在完成《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前些年,我走的 是另一条研究路径,这条路径在逻辑上是沿着早期理论假 设的,它围绕的问题是神经症的驱动力。弗洛伊德**个 指出,这些驱动力是一种强迫性动力。他认为这些动力在 本质上是一种本能,目的在于满足,无法忍*挫折。因而 他相信,它们并不限于神经症本身,而是作用于所有人类 。然而,如果神经症是失调的人际关系的产物,弗洛伊德 的这个假设就不可能站得住脚。简单说,我在这一点上的 观点是这样的:强迫性的动力是神经症所特有的动力;它 们产生于孤立感、无助感、恐惧和敌意,还反映了在这些 感*下应对世界的方式;它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满足,而是 安全;它们之所以具有强迫性这个特征,是因为背后暗藏 着焦虑。其中有两种动力——对爱和权力的神经症追求, 在减缓焦虑方面*为突出,我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中详细探讨过。 尽管弗洛伊德所教导的基本原理我仍铭记于心,但那 时我却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使我与弗洛伊德 背道而驰。如果被弗洛伊德视为本能的诸多动机都是文化 决定因素,如果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 种对爱的神经症需要,这种需要产生于焦虑,其目的是与 他人在一起时感到安全,那么力比多理论就再也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