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悬崖村
作者简介
陈杰 《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拍摄和报道大凉山“悬崖村”第一人,目前主要深耕于贫困和环境等领域的报道与研究,先后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获得金镜头年度杰出记者奖,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环境记者,2015年获得SEE生态奖,2016年当选CCTV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17年当选腾讯传媒奖年度记者,2018年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2019年获得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天津大爆炸》获得2016年荷赛奖一般新闻三等奖。 刘旻 《新京报》首席记者,专注于贫困和环境等领域的报道,2019年获得SEE生态奖。报道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困局和中铝集团兰州分公司污染事件等;曾任《新京报》北京专刊部主编,南方都市报广州专刊部编辑,著有《北京地理》丛书、《大城记》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媒体传播专家组成员。
内容简介
初闻“悬崖村”,是 2016年初,我们与著名 的探险家、地质学家杨勇 去澜沧江源头冰川考察。 杨勇告诉了我们现实中“ 悬崖村”的存在,我们约 定去一探究竟。其实,“ 悬崖村”是我们根据四川 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 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地 貌特征所作的命名。 杨勇并没有去过阿土 列尔村,不过他曾经多次 听与他相熟的昭觉县 地方官员说起过这个 地方。因昭觉县整体极度 贫困的状况,让当时的 政府官员无力改变这 里的现状。 杨勇希望我们关注一 下这里的困境。他认为, 媒体的介入或许能让这里 的改变成为可能,就像我 过去所做的环境报道能够 对问题解决起到推动作用 那样。此后,经过多次商 量,我们敲定了探访阿土 列尔村的最终时间。 自然地理实体的凉山 地处川西南横断山脉东南 角,山脉多呈南北走向。 凉山位于四川盆地和川西 南山地之间,是中国东部 湿润亚热带 气候和西部干湿亚热 带气候的分界线,因山高 气寒,故被称为凉山,但 “凉山”这个词到了清代才 开始在文献中出现。出发 前,杨勇在谷歌地图上已 经对昭觉县古里拉达这片 神秘区域做了详细的搜索 。当黄茅埂、龙头山、狮 子山这些大凉山的地理标 志,以及美姑河、古里拉 达大峡谷、阿土列尔村这 些秘境以三维立体的方式 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不由 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海拔 3500~4000米的群峰嵯 峨的分布图比看地图册要 清楚得多,地图册上那些 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像大脑 的沟回早已把人转晕。 昭觉县地处四川大凉 山腹地,北部是美姑县。 在昭觉县和美姑县 的东部,翻过连绵的 南北走向的黄茅埂,坡的 西面就是属于小凉山的雷 波县(人们习惯以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境 内的黄茅埂为界,以西称 大凉山,以东称小凉山) 。1952年,昭觉县成为 凉山州州府所在地之前, 这里在四川西南地区一直 处于遗世自主的状态。 1941年7月,由西南联 合大学化学系曾昭抡教授 率领的“川康科学考察团” 考察的地段,以西昌为起 点,向东经昭觉、美姑到 雷波,横越大凉山顶峰黄 茅埂的沿线,累计里程约 506里。在当时出版的地 图上,这片区域几乎是一 片空白。“内容情况不明” ——即使是西方探险家对 这里零星的几次尝试,也 大多无疾而终。所以,曾 昭抡的行动在当时可谓一 个创举。 半个世纪过去,凉山 在中国的现代化计划中仍 旧位处边缘。刘绍华在《 我的凉山兄弟》里写道: “不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 区还是整个中国相比,凉 山在70年代仍是全国经济 发展成果最差的区域。” 而如今,凉山州已明 确把旅游业作为全州首位 产业来谋划,发展生态旅 游产业是凉山的希望所在 、后劲所在。因此,我们 此次地理资源考察的重点 之一也落在这个区域,而 阿土列尔村不过是我们这 次考察的一个点。杨勇认 为,阿土列尔村及周边落 后现状的改变,可以通过 旅游资源的考察,来通盘 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 也是他想让我们传递的一 个信息,也是我们觉得解 决这里贫困问题的关键点 之一。 2016年5月12日中午, 我们到达昭觉县支尔莫乡 政府所在地,见到了曾进 出阿土列尔村100多次, 对当地情况最为熟悉的时 任支尔莫乡党委书记的阿 皮几体。支尔莫乡政府位 于阿土列尔村之上,建在 更高一层的夷平面残迹台 地上,公路通达。 当天下午,在时任昭 觉县委办公室秘书的吉克 劲松和阿皮书记等人的带 领下,我们踏上此次考察 之路。实际进入古里拉达 区域后,我们首先选择了 不同角度的制高点来俯瞰 观察这里最独特的谷中谷 。 第一个制高点是被杨 勇称为“大平台”的地方。 远处,支尔莫乡一带海拔 4000米壁立高耸的龙头 山与狮子山在云雾中对峙 ,两山之间形成近3500 米的深切峡谷。视线由远 及近,干支流谷顶平台高 低错落分布,谷中有谷、 险峻巍峨,隔沟相望,难 以到达,而平台顶部平坦 开阔,景色如画。 美姑河在其下游段展 示出非常壮观的峡谷形态 ,最宽的地方也就2公里 ,杨勇认为其形态特征与 科罗拉多大峡谷具有相似 l生:峡谷由巨厚的水平 或缓倾斜岩层组成;峡谷 顶部保存着完整的夷平面 ,被支流切割分异,形成 3~5级岩肩平台,错落分 布。从“大平台”往下看, 岩肩平台上是哈甘乡翠绿 宁静的村落。 P15-17 “悬崖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古老的彝族山村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神秘?山乡巨变中的彝族人如何面对不同的生存境遇?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探访“悬崖村”,用相机和笔触真实回答了这些问题,毫无保留地反映了这个彝族村落在脱贫攻坚下的变与不变,同时也展现了这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