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也育儿(成功父母懂得情商比智商重要)
作者简介
夏洛特·卡塞尔,哲学博士,资深心理治疗师,在佛教和心灵修炼领域深入研究30余年。她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作包括《佛祖也成婚》、《佛祖也育儿》、《佛祖也纠结》、《殊途同归》、《女人、性与成瘾》、《心灵家园》等,内容涵盖人际关系、快乐、性、精神治愈和成瘾行为等,将精神与心理的多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她还组织过多个亲职教育团体,是儿童依附治疗与培训协会的创始成员。
内容简介
我也可能会问:如果你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婴儿,正在襁褓中哭泣,什么 样的情景会映入眼帘?会有人立刻现身,还是你要空等很长时间?将自己想 象成你的母亲。听到孩子哭泣会有何反应?会气上心头、焦躁不安,还是满 心欢喜地去回应孩子?抱着孩子的感觉如何?若孩子在你肩头吐口水,你会 作何反应?面对这些问题,病人时常反应激烈。 通常,如果一个人内心总有挥之不去的焦虑之感,那根源应在于其习得 语言之前的经历:也许是因为其母亲或看护者感情疏远、忧心忡忡、抑郁悲 戚、心不在焉或紧张不安,也可能是源于家庭暴力或感情虐待。 让孩子置身于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大家庭之中,可以加深他们的归属感 与幸福感。处于这样的环境,他们可以具备彻底的安全感。妈妈精疲力竭时 ,邻居会过来照看一会儿。父母想要抽空得闲几天时,奶奶会过来帮把手或 者支付托儿所的费用。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属于一个小小社区:拉里叔叔 带我去钓鱼;苏阿姨带我去参加庆祝游行;索菲娅奶奶买了沙子给我,还带 我搜罗了一些可以放在沙盒里的玩具。成长过程中,孩子看到大人相处融洽 ,便会以此为榜样处理人际关系,也会在内心为之喜悦。 在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们住在一座双层公寓套房里。我将楼上的房间 出租给喜欢小孩的人。她常常去敲租户家门,他们也会满心欢喜地欢迎她来 访。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会不禁笑起来。珍娜还有个“邻家奶奶”——我们 的好朋友米莉·比恩。她欢迎别人时常造访。我去她家接珍娜时,珍娜要么 正安静地坐在她的大腿上,要么在和她谈心。生活中能有缘与这些富有爱心 之人相会,是上天的恩赐。单亲家庭自不用说,而即使是双亲家庭,父母也 无法时刻有空照料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能丰富人 生经历。 在社区中,能对父母子女有所帮助的不止这些,还有社区服务项目和为 儿童提供服务的组织。许多社区为儿童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面具或化装 游行、图书馆的读书活动、教堂里的家庭之夜和收费低廉的公园娱乐项目。 所有这些人与活动会在儿童身边形成一个圈子,丰富其人生。过去,儿 童原本就成长在部落、族群或大家庭之中。如今我们却需要创造群体感。 我的女儿珍娜去世后的次日晚上,我回到房车里,精疲力竭。进门第一 眼,我便看到比利依偎在他心爱的帕姆姑妈怀里熟睡。她那时坐在那张宽敞 舒适的椅子里。对于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比利来说,她不离不弃、和蔼可亲 、安全可靠。我看着他蜷缩在她怀里安睡,珍娜弥留之日所穿的肥大的粉色 毛绒拖鞋在他脚上摇摇欲坠,内心顿时千愁万绪,甜蜜的泪水不禁涌上眼眶 。自出生以来,帕姆作为他的姑妈,一直坚定不移地守候在他身边:她时常 来看望他,每次见他都异常欣喜。他成了她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 的人生已密不可分。 这些忠实慈爱的亲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依恋对象:是他们令 我们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当孩子彷徨无助时,他们可以答疑解惑;当家里有 困难或父母生病时,他们可以施以援手。他们之于孩子的一生一如树木之于 森林、花朵之于花园、鱼儿之于海洋。 虽然家人之间存在裂缝和隔阂乃人之常情,但,义母终归不应割裂开孩 子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姨叔舅和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即使离婚 ,也要用文明的方式,即没有监护权的父母仍然可以看望孩子,父母不会在 孩子面前对其他家人说三道四,而只是说:“虽然我们关系不好,但我仍然 希望你能见一见他们。”将孩子同这些情感依恋对象隔离开来,就是将他们 置手孤独无助的境地。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和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贻害无 穷。 在和父母或“小小社区”中的其他人相处时,孩子如果信任他们,和 他们之间建立了健康的情感纽带,会表现出一些特征。当然,不同孩子在不 同发育阶段的表现都会有所差异。下面几项仅作为一般特征,并不绝对。 1.时常进行眼神交流、面带微笑,和父母一起欢笑。对于别人的拥抱 、抚摸或共同玩耍,表现积极。 2.在父母离开一段时间后,很高兴再见到他们。 3.至少在大部分时间里,父母的陪伴能抚慰他们、减轻他们的悲伤。 虽然也会长时间难以平复地大哭大闹,但多数时候,只要父母给予关怀,情 绪便可安抚。 4.开始模仿父母。例如,父母常常吐舌头,见过几次后,他们也开始 吐舌头。模仿是儿童表现深厚感情的方式。 5.逐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开始时只是能适应和父母分处不同房间, 到后来能适应父母的离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代替父母的看护者是 否温柔呵护、富有经验。同父母关系稳固的儿童,在与他人相处时,较少表 现出习惯性的抑郁情绪,而且一般都很喜欢上托儿所。 6.总的来说,情感依恋健康正常的婴儿较少哭泣,尤其是出生后的6~ 12个月。需要提防的是,有的儿童患有依恋障碍。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 ,于是可能会被误认为“乖”小孩。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没有表露自己的 情感,是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唤起父母注意的努力。而与之截然相反,情感 依恋正常的儿童之所以时常心情愉悦、易于安抚、较少哭泣,是因为他们内 心的安全感。援助之手 早期的情感依恋缺失虽然会在一个人的内心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并 非无可挽回。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或多个人——某个深深关 怀着他或全心信任他的亲人、邻居、朋友、老师或继父母——对他施加积极 影响,灵活可塑的人类大脑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新信息。重视学生、没有恃 强凌弱现象的好学校,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尽管这些关系能治愈创伤、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作为一个合格 社会,我们还是应该在儿童成长初期就为父母、儿童和社区提供有力支持, 让儿童生活得安全无忧、幸福快乐。这既合乎人性又省时省力。挥之不去的 痛楚 脆弱易断或残缺不全的依恋关系影响深远,其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因人 而异。P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