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孔子(安身立命)(精)

活用孔子(安身立命)(精)
作者: 江绍伦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活用孔子(安身立命)(精)
ISBN: 9787516632277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人的本性 人是什么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必须从不同层次作 答。 首先,儒家释人,从他的本性解说,即“仁也者 ,人也。”(《孟子·尽心下》)即是说,人是有仁心 的动物,没有仁心,不足称为人。 什么是仁心呢?中华传统的观念是“仁,亲也。 从人二。”就是说,人是醒觉自己以外存在他人的, 而且互相关爱。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的意义进行了系统阐释, 从不同角度解说它的含义。 *浅显而时常为人引用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是连小孩子遇见恶人欺负他的时候也会说的 。但这两句话的含义十分深远。因为,如果每个人都 能做到不对他人施加自己不喜欢的事,社会便不会有 欺骗,而世界也不会有战争了。 孔子这种智慧符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即说道理 之时,从自己设想,十分易懂。 仁心的*积极的应用,同样用两个显浅的句子说 明:“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迭人”。(《论语· 雍也》) 这表现的是无私行为,即自己意欲建立事业,同 样协助他人有所建树;自己所希望达到的志向或目的 ,也同样协助他人做到。试想,这样的人际关系,无 论放在学校、家庭、工作场所还是**之间,不都是 **共处的*好做法吗? 怎样行仁 上面说的仁的概念部分解释了人的本性。但是, 怎样实行仁心呢? 也许,这就涉及教育的功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 液中都有仁的素质的。可惜孔子没有把方法说得直接 而详细。 《论语-学而》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就是说,小孩子在家庭中长大,自然会学得孝 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这样说,家庭经验对人的成 长影响至深。家庭是成长和做人的一个重要基地。 从家庭进入社会,儿童逐渐学会爱惜亲戚和朋友 ,再扩大到爱惜血缘关系以外的其他人,根据的也是 仁心。孔子在《中庸》里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 大。” 当学生樊迟问他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简单地 说:“爱人。” 爱人的观念是广泛的。要解释它的行动,孔子还 是回到前面提过的两个行为规范,即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儒家智慧里,仁是人的自觉道德意识和心理感 情。仁心的表现是由个体来主宰的,所谓“为仁由己 ”。而且,对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来说,仁是自然 流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孔子在《论语·述 而》中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我要行 使仁心,它就在我心里了,十分自然,无须牵强。 西方文化无仁 西方文化里没有“仁”的概念,因为西方文化对 人性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我们翻译“仁”字,用kindness或者 benevolence,都只形容人的行为,没有说明人的本 性建构,不能译出“仁”的精髓。 西方的人性不是人内在自然有的,而是由上帝赐 予的。上帝造人,依照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或本质。所 以,英文的person包含上帝的神圣本质,同时亦存在 于上帝的影子之下,不**独立。英文的 individual(个体)是集体(collective,group)或众 人(crowd)里的单数,也是社会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数 字,不含有天性的。 《**》一开始便用故事说出上帝造人以后,如 何严厉地要求他服从自己。 《创世纪篇》所述的事实十分惊心动魄。上帝吩 咐亚当和夏娃不要采吃树上的果子,没有解释为什么 。等到他发现两个子女偷吃了果子时便盛怒起来,不 但把他们逐出伊旬园,而且要他们的子孙都背负“原 罪”。 以我们**俗人的想法去看,这位父亲不但缺乏 一般的慈爱之心,而且相当严厉,不合情理。 当然,上帝留给人类祖先一条“赎罪”之路,那 就是无条件相信和服从他,并且时常赞美他。 这就是为何许多中国人在未曾接触西方文化之时 ,见基督徒每餐之前都必先行祈祷赞美上帝的仪式, 不明个中道理。上帝需要人的赞美,就是道理。 《旧约**》是犹太人的**。等到《新约** 》由西方人记述耶稣的事迹,所说的故事也同样尖锐 而惊动人心。 简单地说,上帝天父为了拯救人类(全部身带原 罪),不惜差遣自己亦人亦神的儿子耶稣(今亦同称上 帝)到世间行善。之后耶稣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处 死,以他所*的痛苦和委屈来替人类赎罪。 这种慈父亲见儿子*死所感的痛心,被说成是上 帝天父对人类的至高之爱。对于基督信徒来说,这是 伟大的博爱。 然而,一般人难免会问:“有必要吗?”难道全 能的上帝一定要用如此戏剧性的**劝人去爱上帝的 其他子女?难道*大爱的榜样会差遣儿子去*死,却 不听他的求救?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