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精)/中国现当代名家儿童文学作品大系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蜡梅花 “雪花、冰花、蜡梅花……”我的小孙女这一阵老是 唱这首儿歌。其实她没有见过真的蜡梅花,只是从我画的 画上见过。 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南之有蜡梅,盖自近时 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 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年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见 之僧合中,尝作两绝,其后篇云:‘程氏园当尺五天,千 金争赏凭朱栏。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观 端叔此诗,可以知前日之未尝有也。”看他的意思,蜡梅 是从北方传到南方去的。但是据我的印象,现在倒是南方 多,北方少见,尤其难见到长成大树的。我在颐和园藻鉴 堂见过一棵,种在大花盆里,放在楼梯拐角处。因为不是 开花的时候,绿叶披纷,没有人注意。和我一起住在藻鉴 堂的几个搞剧本的同志,都不认识这是什么。 我的家乡有蜡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 大的蜡梅。这四棵蜡梅,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 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时候种的。这样大的蜡 梅,我以后在别处没有见过。主干有汤碗口粗细,并排种 在一个砖砌的花台上。这四棵蜡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 说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磬口”。蜡梅有两种,一种是 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日 :“冰心蜡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蜡梅”。蜡梅和 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 也就不大看得起它。 不过凭良心说,蜡梅是很好看的。其特点是花极多— —这也是我们不太珍惜它的原因。物稀则贵,这样多的花 ,就没有什么稀罕了。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 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 大蜡梅,满树繁花,黄灿灿的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 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不过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每年都有一回。 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蜡梅花。上树是我的事。蜡梅 木质疏松,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蜡梅多枝 杈,便于蹬踏,而且我年幼身轻,正是“一日上树能千回 ”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我的姐姐在下面指点着 :“这枝,这枝!——哎,对了,对了!”我们要的是横 斜旁出的几枝,这样的不蠢;要的是几朵半开,多数是骨 朵儿的,这样可以在瓷瓶里养好几天——如果是全开的, 几天就谢了。 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来,到后园 选摘几枝全是骨朵儿的蜡梅,把骨朵儿都剥下来,用极细 的铜丝——这种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作“花丝”,把 这些骨朵儿穿成插鬓的花。我们县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穿 珠花的铺子,我放学回家路过,总要钻进去看几个女工怎 样穿珠花,我就用她们的办法穿成各式各样的蜡梅珠花。 我在这些蜡梅珠子花当中嵌了几粒天竹果——我家后园的 一角有一棵天竹。黄蜡梅、红天竹,我到现在还很得意: 那真是很好看的。我把这些蜡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 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