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文艺论坛”论文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205/02/20231205021047158.jpg)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3.20
折扣购买: “2020·北京文艺论坛”论文集
ISBN: 9787559865076
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于1950年,是中共北京市委领导的由全市各文学艺术家协会、各区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市属的产业(局)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
评骘一种文学理论,其优其劣,其必要性,其合法性,诚然,一个重要的尺度是看它与文学是否相干,进而有无积极的、促进的功能。但是,我想郑重地说,这只是对“文学理论”的一种界定、一种理解,即要求“文学理论”发挥“文学”“分”内的功能。此外——这“此外”或将演变成“主要”,“文学理论”也完全可以越出其“分”而外向地发挥其功能: 渊源于文学,却指向文学之外,之外的学科、之外的社会。这绝非什么非“分”之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品味会形成一种审美情愫,一种文学意识,最后是一种理论形态,它来自文学,但已然显出为一个独立于文学的思想文本,就像文学源于现实而又不等于现实,它能够不依赖于现实、不依赖于文学作品而是一完整之生命体。也正如文学作品可以反作用于社会一样,文学理论可以不经介入创作而直接地作用于社会。它虽然与现实隔着创作一层,但也间接地反映着现实,它本身堪称一精神现实,这里就不提文论家作为社会人对其理论与社会之连接的根本保证了,也不去说文论家在人性上的天赋美感,它不假外求而自有。文学理论一旦作为独立的、有组织的和有生命的文本,她就有权力向她之外的现实讲话,并与之对话。文学理论不必单以作家、诗人为听众,它也可以作为理论形态的“文学”,与文学作品一道向社会发言。这不是僭越,而是其职责,是文学理论作为美学、作为哲学的社会职责。 “2020·北京文艺论坛”论文集,以“文化自觉与中国叙事”为主题,重点探讨中国故事的结构形态、讲述方式、传播路径等,既有回望传统又有立足当下,更有面向世界的多姿态,探讨了诸多中国叙事的可能性,兼有多程式结合探索和多领域的反思批评。本书另收有“2020·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的相关文章,侧重探索文艺评论与社会语境变迁的联系。这些青年从业者的文章,为北京文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