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

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
ISBN: 9787505737167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内容简介

1912年 荣德生的三个提案 清王朝在走向崩解的*后岁月也曾**一系列鼓 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巨额投资者赏赐顶戴花 翎乃至爵位等。正是在王朝的提倡和支持下,许多城 市出现了商会,然而在除旧迎新的辛亥革命中,大多 数商会站在了王朝的对立面,就如原本是为了捍卫王 朝万年永固而创立的新*,在关键时候纷纷倒戈一般 。在上海脱离清廷宣告独立时,工商界的一些头面人 物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陈其美的沪*都 督府里,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等人获得了*** 部长、***部长、交通部部长等重要职位。在南通 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以修 沪杭铁路而赢得极高声誉的汤寿潜,他们从**派的 **转而支持共和,在孙中山的南京临时**中,分 别出任实业总长和交通总长。 1912年2月27*,有10年历史的“上海商务总会” *名为“上海总商会”。这个中国当时*具有实力的 工商团体指出:求富才可以图强,那只有振兴工商。 如何振兴工商?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有三条:一是商律 ,二是商标,三是企业注册。孙中山在组建南京临时 **时,就成立实业部①,以张謇为总长。袁世凯做 了临时大总统之后,也多次公开表态,民国要把振兴 实业放在优先位置:“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 故分设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凡学校 生徒,尤宜趋重实业,以培国本。”“吾国实业尚在 幼稚时代,质言之,中华实农业国也。” 当年秋天,工商部组织的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 京召开,上海总商会感到是个大好机会,专门开了一 次特别会议,决定在会上提出设立商品陈列所、维持 国货、提倡新制造工艺、由工商部拨款开办工商银行 等建议。 这是有史以来**次全国性的工商盛会,除了各 地商会、华侨商会和其他工商团体的代表,张謇、聂 云台等人则是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 在无锡创办面粉和纺织工业多年的荣德生,就是 无锡商会推选的代表之一,他乘火车北上,过长江、 黄河,在徐州住**,在济南住**,到天津还要过 **。他只读过五六年私塾,并未*过高深教育,但 这次会上,他一个人就提出了三个提案,有调查,有 数据,有见地,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工商总长刘揆一 亲自登门拜访讨教。 时年37岁的荣德生出身平民,自办企业已有十多 年,虽有成绩,却无大的起色,清王朝的终结,给他 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愿意把多年的经验、思考奉献出 来,把浑身的劲都使出来。不仅是荣德生,几乎整个 工商界都是如此,这一年有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新 团体诞生,有许多专门的实业报刊创办。民国的破土 而出,令他们欢欣鼓舞,投资办企业的制度性障碍已 经不存在了,他们打心眼里认为,在新生的共和国, 他们施展拳脚的舞台一定要比衰朽的王朝来得大,他 们真诚地以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机会已经降临。 荣德生的**个提案是“推广纺织业案”,纺织 是当时的支柱产业。以四亿人口计,每人每年如平均 用布半块银圆,就需要耗费两亿银圆,本国所出纱布 不足,只能用外国货,每年至少要上亿银圆。他列举 英、美、法、德、印度等国的纺织机纱锭数(5000万、 2500万、1000万、1000万、600万),人口仅中国十分 之一的*本也有220多万枚纱锭,而地大人众的中国只 有区区80多万枚纱锭,棉花大量外销,而洋纱反销, 令他心痛。他说自己此次北行,一路考察,凡以前种 **的地方现在已改种棉花,棉花产量将继续增大, *应该赶紧多建纺织厂。他算了一下,如果添一万枚 纱锭,就可以多招收一千男女工。办厂的地方他建议 选在产销方便之处。 第二个提案是“请选派海外实业练习生案”,从 学生中选择有一定外语能力又无力出国留学的,由企 业出资派出国,学习**工艺,学成回企业做技师, 按级升用,事先可订立合同。对于企业花费并不多, 又无须公家补助。假以时*,了解世界工业新工艺情 形的人才就会逐渐多起来。 第三个提案是“兴办制造机器母厂以振起各项工 业案”,当时办企业,机器几乎都要向外国订购,未 及兴利,就已流失基本金。所以他倡议国人尽快自办 完备的制造机器母厂,购买制造机器的精良母机,办 高等工业学校,派人到各国的**制造厂去学习,要 谋中国的富强,他觉得只有从这件事人手。哪怕对外 借款,分期偿还也要进行。 这次大会共有八十多个提案,荣德生的三个提案 都获得通过。*后的时光里,他和哥哥荣宗敬在纺织 业上大有作为,申新纺织名扬天下,荣氏企业不断派 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吸收留学归国人才,而且自办机 器厂,自造各种机器。可以说,都与他在民国元年的 这些思路密切相关。 荣德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当时在实业界满怀 期待和憧憬的大有人在。这一年,32岁的聂云台在《 东方杂志》发表《拟办中国模范棉工厂说略及其预算 》一文,认为民国诞生将是振兴实业的大好时机,他 算了一笔账,按他设计的办厂方案,无论纺纱、织布 、轧花都会有厚利回报,他还有具体的数据。 而年仅19岁的方液仙则以母亲资助的一万银圆为 资本,在上海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研制并生产 牙粉、雪花膏、花露水等*用化工产品。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