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自我管理与人生进阶指南)/行动派自我精进系列

终身成长(自我管理与人生进阶指南)/行动派自我精进系列
作者: 曹涛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终身成长(自我管理与人生进阶指南)/行动派自我精进系列
ISBN: 97875216018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向死而生的活法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 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 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 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宁波华天小学602班学生邵梓淇 这段话出自一篇小学生作文,这段关于时间的思考被 班主任发到网上后,迅速走红。一时间从线上到线下,成 为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人们纷纷感叹小孩子对时间 的认识。不久后,冯导的《芳华》上映,又投下了一剂“ 感叹药方”,使得我们对时间的追忆变得深沉起来。 人们不由得想,芳华易逝,该如何过完一生? 《奇特的一生》是一本奇书,作者以一位老人逝世后 留下的一本日记开始,还原了这位老人如何珍视自己的时 间,如何过完了一生。老人将自己每一天的行程都一笔笔地 记录在笔记本上,在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他过去每一天每一 分钟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持续了56年,直到他82岁去世 。这位老人就是时间管理领域的大师柳比歇夫。 他在苛责自己的光阴。 为何会有人如此苛责时间呢? 因为他们看待时间的维度不同。 时间的流逝感 抛开时间在物理学上的解释,它在大众眼中的概念其 实一直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为了生活的方便,人为设 定的某种具有共识的记录方法。后来有了钟表,我们通过 观察指针从一个刻度到另一个刻度,好似感到时间正在流 逝。 然而,用这种钟表的刻度来量化时间,所感受到的流 逝感过于抽象。若和个人的连接性不强,就很难被人感受 到。如果换一种量化方式,让人深感息息相关,会让人对 时间的流逝更在乎。量化方式有很多。最可怕的一种大概 就是一个人的死亡时间。 假设世界上出现一种死亡时间手表,每个人买到后, 只要戴上,死亡时间表就会开始计时。它计时方式是倒数 的。它通过分析你的日常行为、心情状态、身体指标,动 态显示你离死亡的天数。那么这块表上的数字就成为与你 息息相关的时间量化值。因为你会在吃下一个汉堡或抽一 支烟后,忍不住去看表上的数字,这是你的死亡时间,它 将持续地影响你接下来的心境和行为。如果有一块这样的 时间手表,或许是灾难性的,它会让你天天活在确定性的 对死亡的惶恐中。值得庆幸的是,死亡手表并不存在,你 永远也无法获得确定性的死亡时间手表。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化时间流逝感呢? 时间的量化标准 既然时间只有和个人产生强相关性,才能使人更强烈 地感受到它的流逝,那么就需要换一种方式更好地量化它 。这个量化方式有很多,如死亡时间、时间颗粒度和衰老 速度。 上节提到的死亡时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但 是对于患绝症的人来说,它却是存在的。对绝症病人,医 生总会在征求患者家人意见后,选择性地告知病人可能死 亡的时间。确定的死亡时间表是一种灾难也是一种解脱。 时间颗粒度是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据说王 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见一个客户最多 给15分钟。英国资深记者玛丽·里德尔(Mary Riddell) 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 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被按秒数安排。对普通 人来说,职业化程度越高,颗粒度越细;时间被切分得越 细,时间流逝感就会越强烈。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