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烈: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事

西风烈: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事
作者: 宿巍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98
折扣购买: 西风烈: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事
ISBN: 9787205103804

作者简介

宿巍,男,198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代表作品:《最后的抵抗》,《当大明遇上大清》、《当大明遇上大清2》,《三国之群雄逐鹿》《三国之决战中原》《三国之天下三分》《三国之三国鼎立》《三国之三国归晋》。

内容简介

求婚大唐——大唐与吐蕃的初次相识 大唐贞观八年(634),一队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使者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向大唐朝贡。 此时的唐朝皇帝正是贞观天子李世民,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大唐正在开创属于他的辉煌盛世,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贞观之治。 雄才伟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历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对内迅速平息因玄武门之变引发的内部危急,妥善处理了隐太子旧部,巩固了帝位。对外扫平不可一世嚣张一时的东突厥。 大唐的强大令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只能仰视,特别是唐军只用三年便打垮了曾经的草原霸主东突厥,让北方各部不得不对大唐深怀敬畏。然而,大唐并未恃强凌弱,而是友好地对待北方各部,恩威并施。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开创名垂青史的大唐盛世,原因在于他的开放、包容。这是只有强者才拥有的从容自信。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为表达对大唐天子的敬意,一致推举李世民为天可汗。 此后,四方朝贡的使者络绎于途,帝都长安经常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使者来朝觐大唐天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只有大唐才有的盛世气度。 见惯大场面的大唐百姓早已习惯迎来送往说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使团并未引起大唐的注意,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大唐天子李世民仅仅礼貌性地接见了吐蕃使团,便让他们回去了。虽然史书对这次会面寥寥数笔带过,尽管这次会面极其短暂,却意义非凡。这是大唐与吐蕃见于史策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真正令唐太宗对吐蕃产生兴趣的是西南的另一个游牧部落吐谷浑。唐太宗正为吐谷浑对西南边境的频繁骚扰而大为恼火。 听说吐蕃在吐谷浑的南边,唐太宗李世民便想趁机对这个陌生的吐蕃有更多的了解。唐太宗有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这跟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用意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牵制当面之敌。 汉武帝的敌人是匈奴,唐太宗的敌人是吐谷浑。然而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不会想到,相比时常来边境小打小闹的吐谷浑,吐蕃才是大唐未来真正的敌人。 每个朝代都会有来自外部的威胁,两汉的外敌是匈奴,魏晋则是鲜卑,大体中原王朝的边患多来自北方,唐朝似乎也是,建国初期,突厥骑兵经常来关中“窜门”顺便带点东西回去。就连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度都处在突厥骑兵的威胁之下,逼得李渊几次想迁都。 说起大唐的边患,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突厥。但这个答案其实是错的。大唐真正的边患不是北方的突厥,也不是东北的高句丽,当然,更不是西南的南诏。大唐的“一生之敌”正是此刻前来长安通好的吐蕃。 相比令隋唐两朝四代帝王刻骨铭心的高句丽以及曾令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受尽屈辱的突厥,吐蕃出场的次序多少有点晚,但读过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应该很熟悉这么一个套路,刚开始出场的多是功夫值不高的小角色,虽然出场很高调,但多数是龙套,有的连脸都没混熟就告别舞台,而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在后面出场的,而且,多数很低调。 有的时候,历史与小说的情节很相似,此时的吐蕃就是出场稍晚的那种武林高手,出场一点也不炫目,但人家却是主角。突厥、高句丽,也只是撑到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时代,但吐蕃却与大唐上演了长达两百年的对手戏。 六世纪,吐蕃兴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经布聂赛、南日伦赞父子的开拓,势力逐渐扩张到拉萨河流域,雅隆部又叫悉勃野部。南日伦赞便是松赞干布的父亲,极速扩张的吐蕃,内外矛盾也在急速加剧,南日伦赞便死于吐蕃内部的政治谋杀,当时还是少年的松赞干布表现出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稳重,即位后以雷霆之势迅速扫平叛乱,稳住局势,并于贞观七年(633)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正式建立起吐蕃政权。这个政权的历史几乎就是与大唐对抗的战争史。 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前后打了两百多年,从初唐打到盛唐,从中唐打到晚唐,几乎与唐朝的历史相始终。 大唐真正的威胁并不是北部的东突厥和西突厥, 也不是东北地区的高句丽, 而是来自西部的雪域高原。看二百多年大唐吐蕃战事,感受气势恢宏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