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简介
陈桐生,男,1955年10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等专著十余种,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
本篇记载祭公谋父劝谏周穆王无端征伐犬戎的言辞。西周王朝进入中期以后,与周边蛮夷戎狄民族的矛盾逐步尖锐起来。周穆王决意征讨犬戎,可能带有用武力震慑周边蛮夷戎狄民族的意味。祭公谋父的谏辞以“先王耀德不耀兵”为灵魂,他回顾了周民族正德厚生、为民除害的传统,阐述了周朝的五服制度,说明周朝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照地域远近而对蛮夷戎狄采取不同政策,实施修文德以来远的政治方略,只有在文德教化失效之后才考虑武力征伐。周穆王不听劝谏坚持征伐犬戎,结果导致周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史官记下周穆王征伐犬戎的结果是“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就是以此警戒后王不可穷兵黩武。祭公谋父的谏辞对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制定少数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耀德不耀兵、修文德以来远,成为中国后世王朝处理夷夏关系甚至是敌国关系的一种指导思想。 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③。夫兵戢而时动④,动则威,观则玩⑤,玩则无震⑥。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⑦:‘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⑧。’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⑨,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⑩,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注释】 ①穆王:西周第五位君王,姬姓,名满。在位期间征讨犬戎,又好巡游天下,小说《穆天子传》记载他巡游事迹。征:以上讨下曰征。犬戎:西方少数民族,为西戎的一个种族。 ②祭(zhài)公谋父:周王室卿士。祭,西周王畿内封国,为周公之后。谋父,祭公之名。 ③耀德:明德,指施行文德教化。观兵:示兵,指显示兵力威武。 ④戢(jí):收藏。时动:以时出兵。古代春夏秋三季务农,冬季讲武。务农之时兵藏不出,只有在讲武季节才出兵。 ⑤玩:黩武。 ⑥震:威。 ⑦周文公: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文”是他的谥号。《颂》:指《诗经·周颂·时迈》,旧说此诗为周公所作,诗中歌颂周武王克商后封建诸侯,威震四方,安抚百神,偃武修文,发扬光大了周人祖先功业。 ⑧ “载戢干戈”以下五句:讲述武王克商后偃武修文。载,则。干,楯。戈,戟。櫜(tuó),弓韬。懿,美。肆,陈布。时,是,这个。夏,华夏。允,信,确实。王,周武王。保之,保有华夏。 ⑨懋(mào):勉励。正:端正。性:生,民生。 ⑩阜:增大。求:通“赇”,财。器:兵器。用:耒耜等农具。 明利害之乡:给老百姓指明利害方向。乡,方。 以文修之:用礼法文德来教化人民。文,礼法。 保世:保有世传王业。滋:益。 【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不可以征讨。先王的做法是耀明文德而不显示兵威。兵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敛藏,只在特定时节出动,一出动便显示兵威,若单纯显示兵威,那就是黩武,而黩武是不会有兵威的。所以周文公的《颂》诗说:‘把楯戟收藏起来,将弓矢收进弓韬。周王追求的是美德,他要将美德广布这华夏大地,武王真正做到了保有华夏。’先王对于人民,勉励他们端正德行,致力于加厚民生,增加人民的财富,改善兵器和农具,给人民指明利害的方向,修文德教化人民,使他们趋利避害,让远方之人感怀明君恩德而畏惧兵威,因此先王能够保有世传王业而发扬光大。 <p>“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第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p><p>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中华经典藏书”。</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