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里春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 有必要解释一下书名。壶者,葫芦也。距今七千年 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稻米同时出土的人工 驯化植物,就有葫芦。因此,《诗经》屡次歌颂葫芦的 嫩叶可以下酒,葫芦的果实可以疗饥,而孔子也把“系 而不食”看作葫芦的备荒品格,《孟子》称道迎王师盛 酒浆的器皿由干葫芦制成。可见汉以后将葫芦神化,属 于遥远的传统的追忆。同样人所共知,现存中国最早的 编年史,名曰《春秋》。它是否孔子的述作,代有争议 ,但中国史家将“春秋”作为史学的通称,却已约定成 俗。既然自省治史久矣,仍然没能打破历史的闷葫芦, 至今日日如坐闷葫芦中,于是承认现状,为这本小书取 名《壶里春秋》。 2.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 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 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尤其从17世纪以来,也 就是我们的星球变小的速度加剧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 ,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致使生活在20 世纪末的我辈,已很难理解本世纪初的同胞先辈如何看 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 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 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实相。 中国的传统,空间的相对统一性,从不意味着诸种 历时性文化共存现象的消失。同时共存的各种历时性文 化,差异那样明显,未必能以当时的帝都王畿的现象作 为代表。后者可以从政治传统方面代表共时性文化,却 往往着重体现这个传统的负面。假如把这些负面现象, 横不顾空间界定,竖不顾时间差异,杂凑在一起,指为 所谓一以贯之的传统,那能说不是反历史的臆断吗? 3. 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那样变幻不定,就因为“笋 壳”太多。他时而现身为先知,时而现身为巫师,或被 说成僭望王位的“素王”,或被说成安贫乐道的“先师 ”。他被一些人看成禁欲主义者,被另一些人看成享乐 主义者,在有的时代是君主专制的拥护者,在另外时代 是限制君权的倡导者。他的身价随时涨落,人格上下浮 动,封号屡次改变,作用代有异说。 举初唐为例。在这个所谓“经学统一时代”,出现 了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颖达、贾公彦等的《五经 正义》。自汉以来挂在孔子名下的经典,由于国家权力 的直接干预,从文字到解释,似乎都统一了。按照逻辑 ,孔子的形象,应该固定不变了。至少在统治集团中间 应该不变。 事实怎样呢?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初期,不 到半个世纪,孔子形象大变至少三次:武德二年(619 ),唐高祖下令在国子学立周公庙和孔子庙,以周公为 “先圣”,孔子为“先师”,而以孔子配享周公。就是 说,只承认他是教育家的鼻祖,不承认他有坐在王位单 独享受致祭太牢的权利。但父亲的这一规定,却被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