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格古要论/艺术文献集成](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216/19/20191216190113347.jpg)
出版社: 浙江人美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67.90
折扣购买: 新增格古要论/艺术文献集成
ISBN: 9787534074684
王佐,明代人,他增补前人曹昭《格古要论》一书而成《新增格古要论》,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博物、赏鉴专著。全书收入《格古要论》全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考校增补,所録篇幅数倍于原书,除自家收藏、搜讨所得、耳目所闻外,又以宋元以来诸名人文集内相关篇章采入。
新增格古要论卷一 古琴论 断纹琴 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其纹不断。然断纹有数等类,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寸许,或寸半,一作半寸。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或有背面皆断者。背一作底。 又有梅花断者,其纹如梅花头,此为*古。琴虽古而有断纹者,不精实脆透。及有病者,亦不为奇也。 伪断纹 用琴于冬日内晒,或以猛火烘琴极热,以雪罨音奄。激裂之,然漆色还新。又有入鸡子白灰内,漆后以甑蒸之,悬于燥处,自有断纹,此皆伪者。 唐宋琴 唐时有雷文、张越二家,制琴得名。其龙池、凤沼间有舷,余处悉洼,令关声而不散。 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斵,宜仔细辨之。 古琴色 古琴历年既久,漆色一作光。尽退,其色如乌木,此*奇古也。 古琴样 古琴惟有孔子、列子二样琴合古制。若太平古琴,以一段木为之;近有云和样者,其样不一:皆非古制也。 制琴法 见《事林广记》。新增。 造琴之法,木用阴阳,取其相配以召和也。桐木属阳,以为琴面,梓木属阴,以为琴底。面圆象天,底方象地。长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合十三徽以应律吕,象十二月,中徽为君,以象闰也。 《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应五音。《记》曰:舜作五弦琴,歌南风。桓谭《新论》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缯丝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为七弦,谓之文弦、武弦。 焦尾琴 新增 汉吴人有烧桐爨者,蔡邕闻火烈声,知其良材,请以制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曰焦尾琴。 古琴阴阳材 增 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不论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必浮,阴必沉,反复不易。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 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或云桐木近寺观者佳,以其旦暮受钟鼓之声故耳。 纯阳琴 增 底面俱用桐木,谓之纯阳琴,古无此制,近世为之。取其暮夜阴雨弹之,声不沉,然必不能达远,声亦不实也。 琴有五不弹 见《广记》。新增。 疾风甚雨不弹。廛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右五者,所以尊圣道而尽琴之理也。 百衲琴 后增 尝见一琴,是列子样者。其面阔一寸许,桐木条以漆胶成,断纹尤多。弹之声如常,亦无节病。 列子琴 今不可考。 佐按:桐木是枯桐木,*轻,近寺观闻钟声者*佳。 琴桌 后增 琴桌须用维摩样,高二尺八寸,此样一有可入漆于桌下。可容三琴,长过琴一尺许。桌面用郭公甎*佳,玛瑙石、南阳石、永石尤佳。如用木桌,须用坚木,厚一寸许则好,再三加灰漆,以黑光为妙。 佐尝见郭公甎,灰白色,中空,面上有象眼花纹。相传云,出河南郑州泥水中者**。多有伪作者,要当辨之。甎长仅五尺,阔一尺有余。此甎驾琴,抚之有清声,泠泠可爱。 格琴要诀 见《广记》。新增。 古琴冷而无音者,用布囊砂罨,候冷,易之数次。而又作长甑,候有风日,以甑蒸琴,令汗溜,取出吹干,其声仍旧。 琴无新旧,常宜置之牀上,近人气。被中尤佳。 琴弦久而不鸣者,绷定一处,以桑叶捋之,鸣亮如初。大凡蓄琴之士,不论寒暑,不可放置风露中及日色中,止可于无风露阴暖处置之。 新增格古要论卷二 古墨迹论上 真行草书墨迹 真、行、草、书墨迹之法,姜白石《书谱》论之备矣。凡辨古人墨迹,当观其用笔,虽体制飘逸,典重不同,其法一也。如真书,宜逐笔折处看,不可全以体制纸色言也。 响搨 响搨伪墨迹,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圈影犹存,其字亦无精采。 古墨迹纸色 古墨迹纸色,必表古而里新。贋作者用古纸浸汁染之,则表里俱透,微揭视之,乃可见矣。 古纸 后增 北纸用横帘造,纹必横,其质松而厚。南纸用竖帘造,其纹亦竖。晋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唐有麻纸,其质厚。又有硬黄纸,其质如浆,光泽莹滑,用以书经,故善书者多取其作字。今有二王真迹,用硬黄纸,皆唐人倣书之也。五代南唐有澄心堂纸,**。宋有澄心堂纸、观音纸,匹纸长三丈。又有彩色粉牋,其色光滑,苏东坡、黄山谷多用之作字。元有彩色粉牋、蜡牋、彩色黄牋、花牋、罗纹牋,皆出绍兴,又有白籙纸、观音纸、清光纸,皆出江西。赵松雪子昂、巙子山、张伯雨、鲜于枢伯机书,多用此纸。又有倭纸,出倭国,以蚕茧为之,细白光滑之甚。皇明内用纸如前元,但江西西山纸*高。 佐见高丽茧纸,细白光滑,又胜于倭纸,厚又加倍。咨礼部咨文可见。 古帖难辨 唐萧诚伪为古帖,示李邕曰,此右军真迹也。邕忻然曰,是真物。诚以实告,邕复视曰,细看亦未能好。疑作辨。以此论之,古人墨迹,未易辨也。 古碑法帖 南北碑纸墨 北墨多用松烟色青,北纸横纹,其质松厚,不甚染墨,拂之如薄云过青天,凡北碑皆然,不用油蜡。南碑用油烟墨,墨色纯黑,用油蜡打碑文,赝墨皆倣此。 兰亭帖 后增 兰亭帖,世有定武本为**,金陵清凉本为第二。其定武本,薛珦作帅,别刻石易去。宋宣和间于薛珦家取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存亡。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废入官。其石留天界寺,住持僧金西白盗去。后事觉,其僧系狱死,石亦不知存亡。 宋姜尧章兰亭偏傍考 番阳人,新增。 ‘永’字无画,发笔处微转折。‘和’字口下横笔稍出。‘年’字悬笔上凑顶。‘在’字左人反剔。‘岁’字有点在山之下,戈口之右。‘事’字脚斜拂不挑。‘流’字内字处,就回笔,不是点。‘殊’字挑脚带横。‘是’字下疋三转不断。‘趣’字波略反卷向上。‘欣’字欠右一笔,作章草发笔之状,不是捺。‘抱’字已开口。‘死生大矣’,‘ ’字是四点。‘兴感’,‘感’字戈边是直作一笔,不是一点。‘未尝不’,‘不’字反挑脚处有一阙。 右法如此甚多,略举其大概。持此法,亦可以观天下之《兰亭》矣。 五字损本者,‘湍’‘流’‘带’‘右’‘天’五字有损也。已上俱见《书史会要》。 跋兰亭五字损本 新增。元黄文献公。 宋景定咸淳间,贾氏似道柄国,定武旧刻流落人间者少甚,不以资其清玩。尝俾其客寥寺丞,参校诸本异同,择其字之尤精善者,辑成一帖。命婺之良工王用和刻之,经年乃就,寻补用和勇爵以酬其劳。其石后归京师,今在故执政吴公家。此本有悦生堂印,必尝备选择者,可宝也。金华黄溍晋卿跋。 该书为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