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

随园诗话(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
作者: (清)袁枚|校注:唐婷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随园诗话(名家注译本)(精)/国学经典丛书
ISBN: 9787570204847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3月25*-1798年1月3*),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内容简介

一五 古无类书①,无志书②,又无字汇③;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④,直是家置一本,当类书、郡志读耳。故成之亦须十年、五年。今类书、字汇,无所不备;使左思生于**,必不作此种赋。即作之,不过翻摘故纸,一二*可成。而抄诵之者,亦无有也。今人作诗赋,而好用杂事僻韵,以多为贵者,误矣! 【注释】①类书:是我国一种资料性书籍,辑录各书中的材料,按门类等编排以备检索,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②志书:以地区为主,记录该地古今以来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 ③字汇:字典一类的工具书。 ④洛阳纸贵:西晋时,洛阳人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于一时纸张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译文】古代并没有像类书、志书、字汇一类的书籍,所以《三都》《两京》赋,谈到若干树木、鸟兽,一定是从群书及各地风土中搜辑而来,然后形成文章。如果能文才横*、辞藻华艳,便会惊动一时。所以“洛阳纸贵”的典故,那真是家家一本,当作类书、郡县志来读。因此这类文章要写成也须要十年、五年。如今,类书、字汇类书籍都很齐备,假若左思生于**,一定不会作这类赋。即便作了,也不过是翻抄故纸堆,一两天就可以写成。而抄诵的人,也就没有了。今人作诗赋,喜欢用生僻的典故和韵律,并以多为贵,真是错误! 一六 “乐府”二字①,是官监之名,见霍光、张放两传。其《君马黄》《临高台》等乐章,久矣失传。盖因乐府传写,大字为辞,细字为声,声词合写,易至舛误。是以曹魏改《将进酒》为《平关中》《上之回》为《克官渡》,共十二曲,并不袭汉。晋人改《思悲翁》为《宣*命》《朱鹭》为《灵之祥》,共十二曲,亦不袭魏。唐太白、长吉知之,故仍其本名,而自作己诗。少陵、张、王、元、白知之,故自作己诗,而创为新乐府。元稹序杜诗,言之甚详。郑樵亦言:“今之乐府,崔豹以义说名②,吴兢以事解目③,与诗之失传一也④。《将进酒》而李余乃序烈女,《出门行》而刘猛不言别离,《秋胡行》而武帝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皆与题无涉。”今人犹贸贸然抱《乐府解题》为秘本,而字摹句仿之,如画鬼魅,凿空无据;且必置之卷首,以撑门面。犹之自标门阀,称乃祖乃宗*大官衔,而不知其与己无干也。 【注释】①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之后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 ②崔豹:字正雄,西晋时人,撰有《古今注》三卷。 ③吴兢:唐朝**史学家,著有《贞观政要》。 ④诗之失传:指“《诗》亡然后《春秋》作”,此处指崔豹、吴兢用作史书的方法记录乐府,导致乐府如同诗一样,逐渐走向衰微。 【译文】“乐府”二字,原是官府机构的名称,见霍光、张放两人的传记。其中记载的《君马黄》《临高台》等乐章,已经失传很久了。大概因乐府在传写乐章时,大字为歌词,小字为声调,声词合写,容易产生混淆、错误。所以,曹魏时期改《将进酒》为《平关中》《上之回》为《克官渡》,共十二曲,并没有沿袭汉代旧制。晋人改《思悲翁》为《宣*命》《朱鹭》为《灵之祥》,共十二曲,也不沿袭魏时旧制。到唐代李白、李贺通晓此规律,乃本乐章原名,而作自己的诗。杜甫、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也用此方法作自己的诗,而创作了新乐府。元稹为杜甫的诗作序,对乐府的发展谈得很详细。郑樵也说:“如今的乐府,崔豹注重诠释其名义,吴兢按事类分名目,致使乐府与诗的失传一样。李余引《将进酒》为烈女作序,刘猛引《出门行》而不言别离,武帝引《秋胡行》而说‘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这些都与题目无关。”如今人们仍然贸贸然地将《乐府解题》看作秘本,逐字逐句地模仿,这就如同让人画鬼,并没有切实的依据;而且还必然置之卷首,用来撑门面,如同某人自我标榜,称他的祖先是多么大的官衔,却不知这些都与他毫无干系。 二三 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涛浴*,所见皆金银宫阙,奇花异*,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或曰:“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余道:作者自命当作名家,而使后人置我于大家之中;不可自命为大家,而转使后人屏我于名家之外。尝规蒋心余太史云:“君切莫老手颓唐,才人胆大也。”心余以为然。 【译文】人说才气大的人,如同万里黄河混杂着泥沙一起流向下游。我认为:这只是粗才,并非大才。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如同身处水天相接之处,于波涛浣*之中,所看见的金碧辉煌的宫阙、各类奇花异*。怎么会有泥沙玷污人的视线呢?有人说:“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作诗不嫌庞杂,名家则必字斟句酌。”我说:作者要以作名家的态度自处,而使后人将我视为大家之列;不能以大家自居,转而使后人将我屏蔽在名家之外。我曾规劝蒋心余太史说:“千万不要仗着年老手无力便写颓唐字体,不要仗着才高就胆大妄为。”心余深表赞同。 二四 凡神庙扁对,难其用成语而有味。或造仓颉庙,求扁。侯明经嘉繙①,提笔书“始制文字”四字。人人叫*。或求戏台对联。姚念兹集唐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又,张文敏公戏台集宋句云②:“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州戏馆集曲句云:“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早些来。”俱妙。或题诸葛庙,用“丞相祠堂”四字,亦雅切。 【注释】①侯嘉繙:字元经,号夷门,浙江临海人,著有《夷门诗钞》。 ②张文敏公:即张照,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清朝文人,藏书甚富,兼善戏曲,书法。谥“文敏”,故称。 【译文】凡是神庙上的匾对,很难引用既定词语而有韵味。某人造仓颉庙,求匾额。侯嘉繙提笔写下“始制文字”四字,人人都称*妙。某人求戏台对联,姚念兹集唐代诗句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又,张文敏公作戏台对联集宋人诗句说:“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州戏馆集曲句说:“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早些来。”都很妙。(某人题诸葛庙,用“丞相祠堂”四字,也很雅致贴切。) 二七 某孝廉有句云①:“立誓乾坤不*恩。”盖自矜风骨也。余不以为然,寄书规之,云:“人在世间,如何能不*人恩?古人如陶靖节之高,而以乞一顿食,至于冥报相贻②。杜少陵以稷、契自许③,而感孙宰存恤?④,至于愿结弟昆。范文正公是何等人,而以晏公一荐故,终身执门生之礼。盖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圣人之所不讳也。”若商宝意太史之诗则不然⑤,曰:“名心未了难遗世,晚景无多怕*恩。”蒋苕生太史之诗亦不然⑥,曰:“不是微禽敢辞惠,只愁无处觅金环。”此皆不立身分,而身分弥高。 【注释】①孝廉: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②冥报相贻:谓死后相报。陶渊明《乞食》诗:“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③以稷、契自许:出自杜甫《自京赴奉仙县咏怀五百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④孙宰:某位姓孙的县令。当时杜甫携全家避难,困苦万分之际,路遇孙宰施以援手,杜甫因此作《彭衙行》“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以表感谢。 ⑤商宝意:即商盘,字苍雨,号宝意,清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⑥蒋苕生:即蒋士铨,字心馀、苕生,号藏园,铅山(今江西)人,清代诗人、戏曲家。 【译文】有位举人说:“对着天地发誓此生不*他人恩惠。”多是自夸有风度骨气。我并不赞同这样,寄封书信规劝他,说:“人活在世上,怎么能不*人恩惠呢?譬如古人,陶渊明很清高,饥饿相迫时却以能乞求到一顿饭,感激到生死不忘报恩。杜甫私下里以后稷、商契为模范,而感念孙宰救济之恩,以至于要结为兄弟。范仲淹是何等人物,而因晏殊一次举荐,就终身以弟子自居。圣人所追求的*上者是道德,其次是施与和回报,因此并不避讳*恩惠之事。”像太史商宝意的诗则不是这样,说:“名心未了难遗世,晚景无多怕*恩。”太史蒋苕生的诗也不是这样,说:“不是微禽敢辞惠,只愁无处觅金环。”都是不标榜身份,而身份却*尊贵。 三二 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①。 【注释】①冁(chǎn)然:开怀大笑的样子。 【译文】我私刻一方印以供赏玩,用了句唐人的诗“钱塘苏小是乡亲”。某尚书路过南京,索要我的诗集,我一时兴起便在诗集上盖了这枚私印。尚书对此**不满,出言责备。我*初还谦逊道歉,尚书*是责备不停,我义正辞严地说:“您以为此印不妥吗?在**看来,自然您是官至一品,而苏小小很轻贱。但恐怕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历**有个苏小小,却不知道您。”满堂宾客开怀大笑。 三三 高文良公夫人①,名琬,字季玉,蔡将*毓荣之女②,尚书珽之妹也。其母国色,相传为吴宫旧人。夫人生而明艳,娴雅能诗。公巡抚苏州,与总督某不合,屡为所倾,而公卓然孤立。咏《白燕》第五句云:“有色何曾相假借。”沉思未对。适夫人至,代握笔曰:“不群仍恐太分明。”盖规之也。夫人博极群书,兼通政治。文良公之奏疏文檄等作,每与商定。诗集不传。记其咏《九华峰寺》云:“萝壁松门一径深,题名犹记旧铺金。苔生尘鼎无香火,经蚀僧厨有蠹蟫。赤手屠鲸千载事,白头归佛一生心。征南部曲今谁是?剩有枯禅守故林。”此为其父平吴逆后,获咎归空门而作也。 【注释】①高文良公:即高其倬,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谥号文良。清代官员、诗人。 ②蔡毓荣:字仁庵,汉*正白旗人,清朝名将。 【译文】高文良公的夫人,名琬,字季玉,蔡毓荣将*的女儿,尚书蔡珽的妹妹。她母亲即是天姿国色,相传是吴三桂宫中的旧人。夫人天生丽质,温婉娴雅又好作诗。文良公作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不合,多次被总督倾轧,但文良公都能保持独立品格。咏《白燕》第五句说:“有色何曾相假借,”苦思却没有对句,恰逢夫人经过,便代笔写下:“不群仍恐太分明。” 大约有规劝之意。夫人博览群书,兼通政治。文良公每作奏疏文檄等,都与夫人商定。夫人诗集佚失,有咏《九华峰寺》诗:“萝壁松门一径深,题名犹记旧铺金。苔生尘鼎无香火,经蚀僧厨有蠹蟫。赤手屠鲸千载事,白头归佛一生心。征南部曲今谁是?剩有枯禅守故林。”这是她为父亲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反而获罪堕入空门而作。 三五 诗人陈制锦,字组云,居南门外,与报恩寺塔相近。樊明徵秀才赠诗云:“南郊风物是谁真?不在山巅与水滨。仰首陆离低首诵,长干一塔一诗人。”陈嫌不佳。余曰:“渠用意极妙,惜未醒耳。若改‘仰首欲攀低首拜’,则精神全出,仅易三字耳。”陈为雀跃。樊博学好古,尤精篆隶之学。余所得两汉金石文字,皆所赠也。卒后,余挽联云:“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 【译文】诗人陈制锦,字组云,住在南门外,离报恩寺塔很近。樊明徵秀才赠诗说:“南郊风物是谁真,不在山巅与水滨。仰首陆离低首诵,长干一塔一诗人。”陈制锦嫌诗意不佳。我说:“他用意很妙,可惜没有醒悟。如果改为‘仰首欲攀低首拜’,则诗的意味就出来了,只是换三个字罢了。”陈制锦很喜悦。樊秀才博学好古,尤其精通篆刻与隶书。我手头上所有两汉时期的金石文字都是他赠送的。樊秀才逝世后,我作挽联一副:“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 三七 人谋事久而不得,则意思转淡。何士颙秀才《感怀》云:“身非无用贫偏暇,事到难图念转平。”真悟后语也。其他如:“贫犹买笑为身累,老尚多情或寿征”,“书因补读随时展,诗为留删尽数抄”,皆不愧风人之旨。殁后,余闻信,飞遣人到其家,搜取诗稿,得三百余首。为付梓行世,板藏随园。 【译文】人如果筹谋某事很久而不得善果,那么兴致就会变淡。何士颙秀才《感怀》说:“身非无用贫偏暇,事到难图念转平。”真的是有所领悟后的感叹。其他如:“贫犹买笑为身累,老尚多情或寿征”,“书因补读随时展,诗为留删尽数抄”,都不愧前人的风雅精神。他去世后,我才得到消息,便赶快派人到他家,搜寻诗稿,得到三百多首,为何秀才刊刻发行,刻板藏在随园。 三八 余宰沭阳时,淮安诸生吕文光①,馆于沭之吴姓家。其弟子某赴童子试②,吕为代倩文字③,被余侦获;爱其能文,不加之罪;且延为西席④,以姨妻之。和余《春*》云:“绵力漫言承露薄,灵根自信济人多。”又云:“托根何必蓬莱上?得气均沾雨露中。”余笑曰:“此县令诗,不能作翰林者。”已而果中辛未进士,出知滑县。 【注释】①诸生:俗称秀才 ②童子试: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也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③代倩:谓科举考试时请人代笔作弊。 ④西席: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 【译文】我做沭阳县令时,淮安秀才吕文光,在沭阳吴姓家开馆讲授。他某位弟子参加童子试,吕代笔作弊,被我发现查获。我怜惜他能写文章,不治他的罪,并且请为座上宾,将小姨子介绍给他做妻子。他作诗和我的《春*》说:“绵力漫言承露薄,灵根自信济人多。”又说:“托根何必蓬莱上,得气均沾雨露中。”我笑说:“这像是县令做的诗,不像是文人诗。”不久果然考中辛未科进士,任滑县知县。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担纲丛书主编 ◆名家注译,打破阅读障碍,普及性和专业性兼备 ◆教育专家顾明远、李镇西、余映潮、魏书生等联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