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作者: 任宪宝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3.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ISBN: 9787504478917

作者简介

任宪宝,山东鲁人,现居北京。系现代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大美时代图书公社创建人。在出版传媒、医药学行业做过多年高管,并在实战中结合道家文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团队管理方法。 主编、编著作品:《教育百科全书》、《现代汉语辞海》、《新方与圆——白领兵法》、《世界名人传记丛书》(青少版)、《曾国藩大智慧》、《易经大智慧》等多部图书。

内容简介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 日,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早在二干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 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 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自天 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后 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 ”,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 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 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 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 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 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 12月23日交节。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 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 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 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 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 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 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 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 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日: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 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 ,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 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 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 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 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 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 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 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 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 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 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 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入学 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此外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 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 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 ,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 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 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 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 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 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 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 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P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