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

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
作者: 周昌乐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
ISBN: 9787561555668

作者简介

周昌乐,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涉及手写汉字识别、视觉注意计算、汉语隐喻理解、认知逻辑推理、中医辨证推演、汉语诗歌创作、数字古琴艺术、机器智能哲学、禅宗思想发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开展心智仿造(意识建模、脑机协同、机器歌舞)、圣学发明、心法实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医诊断学、哲学(逻辑学、国学)等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 曾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任院长、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厦门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目前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厦门市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受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北大的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校 园里有各种学术讲座、讨论,甚至辩论,还有各种形 式的读书会。对于一位读书人而言,浸泡在这样的氛 围里,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机缘凑巧的是,当时 的出版界正好出版了一批又一批译介各种西方学术思 潮的丛书,读起来既方便又系统。应该说,正是我在 读博期间,才对现代西方思想体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 的了解。然而,博士毕业后,带着这样的了解,我却 到了一个佛教比较盛行的地方——杭州工作。 杭州,我统共待了11年,就读书生活而言,大致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我自己写过的诗 句来形容,就是“移情书海淡生涯”的阶段,共有8 年的美好时光。应该说,杭州这个城市是个非常适宜 读书的地方。一则有悠久的读书文化传统,二则开设 有众多颇有特色的书店,三则有湖光山色为之添彩。 在这样好的环境中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所以 这段时间,我不但阅读的书最多,购买的书最多,而 且读书的收益也最大。 读书最多,真可谓是无所不览,后来我被人誉为 “杂家”,就跟这段时间的读书经历有关。买书最多 ,到了倾囊寻觅的地步,几乎每个月的工资,除了日 用开支,通通转换成了一排排的书,以致后来还专门 订制书架,把一个小小书斋的四壁,全都装点成为“ 书墙”。当然,有勤奋就有收获,物质变精神,收益 最大,是指精神境界的升华。 通常,那段时间的读书生活是这样,如果没有讲 课任务,经常是携书一本,径上宝石山,或在初阳台 上,或在抱朴道院右前向的小亭子里,一读就是半天 。如果是周末,有时还会跑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孤 山公园、灵隐寺后山、玉皇山顶、凤凰岭、植物园等 处,都是常去的地方。 那是一段难忘的愉快时光,但光阴飞逝,8年很 快就过去了。在当上教授之后,读书生活突然间换了 一种新的局面。学术性事务越来越多,读书的时间则 越来越少。教学、科研,有时还要做一些行政管理工 作,于是我在杭州的读书生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 一阶段的主要收获,就是写了《无心的机器》一书, 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 写《无心的机器》可能算是一种奇迹,不但几乎 是一气呵成,而且引用全从脑中记忆而来,不查阅引 著。虽然没注出处被读者诟病,说不合学术规范,但 引述内容居然很少有记错的地方。此书出版后,没过 多久,杭州11年的读书生涯也就结束了。2001年,我 调到厦门大学工作。 到厦门后,清闲了半年,便开始忙于学院的行政 事务。先是创办软件学院,后是接管信息学院,淡定 读书的时光不再了。好在还有老本吃,加上所指导的 研究生们的努力,写书的成果倒是斐然。逻辑、心脑 、禅宗、中医、语言以及古琴,都有涉猎。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到了收获的季节,总之 ,在厦门的10年间,主要是教书与写书,而不是读书 。当然,零零星星,书还是读了不少的。这期间读书 的类型主要是随著述的需要而变,大致以科学读物、 语言哲学、禅宗经典、心脑科学、中医经典以及古琴 艺术等图书为主。 可能是当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的缘故,经常出现 的现象是书读不到一半就弃之不顾了。总会有一种书 越来越不耐看的感觉,可能是学风日下,市面上销售 的图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的缘故吧! 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再容忍将大把时间消 耗在行政事务之中了。于是请了学术假到美国去游学 了一年。由于熟人几乎没有,在美国的一年,又进入 了读书人本有的生活之中。一天到晚,除了起居生活 ,时间全部用于读书之中。 美国的图书馆藏书不但非常丰富,而且几乎没有 什么“禁区”,学者们研究什么的都有,这自然大开 了我的眼界,也大饱了我的眼福。不过,我最关心的 还是学术书。记得在哈佛读了几天书,得出了这样一 个结论。一方面,美国的自然科学图书都非常优秀, 成果前沿、思想活跃、语言生动,一看就知道饱含了 作者对所探索问题的满腔热忱与执着信念,这与国内 功利性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就人文著 述方面,虽然也一样都是作者满腔热忱与执着探究的 结晶,但其思想的深度与境界,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的深度与境界相比,却无法同日而语。 因此,在美国的最后几个月,利用便利的网络资 源,我居然将大藏经中有关禅宗的典籍统统研读了一 遍,收益颇丰。感谢美国一年的访学经历,我是满载 而归。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