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
作者简介
台湾大学终身杰出教师获得者,刘少雄教授从事词学研究三十多年,精注义理、词章、考证。近年来,刘教授专注于“东坡文学”研究,所写的《东坡词专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他多次被邀请赴国外讲学,主要的讲题就是苏东坡和宋词,先后去过美国、捷克、韩国和香港等地,反响热烈。2018年,刘教授荣获台湾高校教学殊荣,台湾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
内容简介
\"我年轻时就喜欢苏东坡,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则加深了对东坡的认识,而通过他融入感情的文笔,我仿佛碰触到东坡的情意心境,但又不知怎样去形容那样的体会,只是感动。那是一趟十分愉快的阅读经历。后来,我深入研究东坡文学,知道得更多,体会也更深,但最初的感动却没有忘记。 我喜欢有个性、有生命的作家及作品。我可以忍受林语堂的某些偏见,但无法欣赏那些号称忠于史实,唯求资料详确,却不知今日何日,毫无现代意识,也看不出有多少个人见解的传记著作;更厌恶那些哗众取宠,不惜将古人降格,尽挑些迎合大众口味的材料加以渲染的作品。我从事人文学术研究,也一样希望能做有生命的学问。 人文精神自有一种格调,不能以媚俗的方式来取得别人真正的喜爱与信任;文学,或人生,也无法用考据来证明它的意义,而概念化的理论是否能够有效地阐释真实的生命体验,也不无疑问。我治学有所坚持,不时也有些困惑。在现代的生活中,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情不能偏枯,然而怎样面对情感,让人愿意接受它、承担它,并在爱中学习成长,将它转化为创造性的能量,建立更完整的人格、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生命得到安顿——这不是人文学者必须不断反思的问题吗?不说太远,只就我喜爱的文学来说,诗词缘情而作,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创作精神的展现,但为何大部分的研究都走往量化、俗化之路,背离文学与人生愈来愈远,不见了人的精神呢?一百多年前,王国维有感于晚清文学诠释之死气沉沉,提出“境界说”,以真性情为尚,他的用心可见。一百多年后的今日,诗词研究者是否也能有所省悟,开创出响应现代的新境界呢?既然因为喜欢而选择诗词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且希望在文学中发现爱与美,肯定人性与创作的价值,那么,我便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时刻都要认真思考它的意义。 回到文本,回到人情世界,回到生命的本质,在文学中重新确认人的存在价值,是我的信念。我曾认真拟定我的教学基本理念:“文学教育,旨在分享古今中外文学家的生命情调,从而唤起自己的生命意识,重新认识自己,开发内在的潜能,并建立与人,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以界定生命的意义。阅读与聆赏,是面对自我最好的方式。我们不断地阅读,读进不同作者的世界,分享他们的经验,也读到了自己。同时学会如何融入写作的情境,体会文学创作的意义:作家相信文字的力量,也有与人沟通的意愿,更有创造的勇气,在限制中体悟自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文本往返交流中,激发出阅读欣赏的乐趣,遂能唤起人与人之间相应的情感,让我们相信自己有突破文字藩篱的能力,并发现文字之外人情之美。”我在台湾大学的教学内容,大抵不离这宗旨。而为了实践一种情感教育,我选择了词作为题材。 我认为诗词欣赏不只是了解意义而已,更是一个感动的历程。我之所以选择唐宋情词作为主题,是因为男女情感最能贴近生活,最能让人产生共鸣。我的一系列词的通论课程(宋词之美、词选及习作)并不只是带领学生纯粹欣赏诗词之美,而是希望通过诗词中的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唤起他们的个人经验,以了解、省察、梳理一己的情思。“问世间,情为何物?”我们对世间情感的体悟能有多少?对自己内在的爱恨忧喜又了解多少?我希望为学生讲解这些词,让大家学习如何去聆听、分享词人心事,体会他们的心情,并知道怎样去理解这些词中的情绪,分别它们的异同。而通过对他人的了解,我相信,应该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 教学一段时间之后,我又想到,如果能将对人的关怀聚焦在一个自己喜欢或心仪的古代人物上,学习他面对人生的态度,跟着他成长,效果应该会更好。在宋代词人中最能表达真挚而多种的情意,并深具伦理情怀,且最有启发性的作家,无疑就是苏东坡了。东坡多情,也长于思辨,在词的世界里,他所抒写的情,所呈现的意境,有多样的姿态,在出入之间,展现出各种跌宕的情怀,充满着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读东坡词,能读到一种勇于面对生命的态度,一种自由意志和创新精神的展现。于是,我在中文系选修课和学校通识课,都开设了“东坡词”课程,并且录制为公开课。十多年来,选修、旁听或在线收看的人数甚众,我也常常通过作业、信件或面对面的沟通,得知他们的想法与体会。听到学生或听众说,他们在东坡身上学会如何面对自己,找寻到心灵的归宿,总是令我格外欣喜。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的一生,他的作品,随时都可与现代的我们心灵互应,并能在交感互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新的意义。 \" "李煜词看叶嘉莹,苏轼词看刘少雄 “谁的东坡词讲得好?” 知乎网友问。 网友一致答曰:“刘少雄。” 余光中曾说:我要是去旅行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和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这一次,我们不妨跟随苏轼这位好朋友,一起穿越到他的时空,感受东坡哲学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刘少雄教授专注“东坡文学”研究30余年,精注义理、词章、考证。他的诗词课每次在台湾大学开讲都座无虚席。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诗词课流于解释词义,照搬各种俗套的鉴赏和见解,他以东坡的时空意识为主轴,扣紧词学文体论的观点,依东坡的生涯历程来分析并彰显东坡词的情意内容,解读东坡具有现代精神的生命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