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

明代的漕运
作者: (美)黄仁宇|译者:张皓//张升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7.24
折扣购买: 明代的漕运
ISBN: 9787545909388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本文虽然并不打算否定大运河这一已经为世界广 泛接受的名称,但是强烈地感觉到该名称所表达的含 义是错误的,如果未加保留就接受使用,是会被引入 歧路的。 此外,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我们认为在开始探讨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之前,应该把某些问题澄清。首 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悠久。不必 说那些认为早在文明开端之前就已经开凿运河的真伪 参半的历史文献,可靠的历史资料清楚表明,自公元 前5世纪以来,中国就在利用运河进行运输了。战国 期间(前480一前220)Ⅷ,好几条人工运河就出现在今 天的江苏、安徽、河南和山东等地㈤。自此以后,我 们完全可以说任何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王朝,都有关于 运河开凿情况的历史记载。在更多的著名项目在军事 需要下投入建设的同时,另一些项目因运输、灌溉和 治水等需要而投入建设。于16世纪晚期来到中国的一 个天主教传教士就评论指出:“中国这个国家完全为 一套相互交叉的江河和运河所组成的水网所覆盖,无 论何地,都可以通过水路到达。”⑨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完全能够了解到,许多地方 的地方性运河沿着这个或那个方向前进是早就存在的 。伟大的运河开凿者,无须一开始就涌现出来。在大 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修整现存运河,提高运河质量 ,将之体系化。其结果是,任何一条运河的最早开凿 日期,都很容易往后推算或往前追溯,有时会相差几 个世纪。 华东地区特别的地形,也是必须纳入考虑的一个 因素。虽然这种情况在下一章中要充分讨论,但我们 可以在这里指出这一种事实,即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地 方,在地理特征上是不同的。适合于开凿并维持运河 的地形,从十分令人满意的到完全令人失望的都大量 存在。不必说,这种极端使混乱变得更加复杂。 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下水位非常高,开凿运 河并不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工程,而是非常平凡。来自 欧洲国家的早期天主教牧师和使者,经过这一地区时 就注意到了这一点。①近来的著作也证明这一观察是 正确的。乔治·贝比科克·克里西在描述华东地区时 就说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运河。那些运河取代了 道路,只有少数村庄不坐落在可以航行的运河上。” ㈢另一个旅行者注意到,在上海南面至杭州62英里的 地方,不少于324条支运河流入或流出主干运河,这 些支运河的宽度平均达到19至22英尺。在南京和上海 之间162英里的地方,这种支运河数量达到593条。㈢ 由于华东地区的水源非常丰富,河床又相对稳定,所 以维持主干运河的水量并不困难。④王朝编年史和古 籍文献在详细记录运河、江河中所出现的问题时,很 少提到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运河干线。 不过,从长江到淮河,湖泊、沼泽和溪流共同构 成了一个奇怪的迷宫。这一地区的地理状况看起来在 过去的岁月里经历过无数次变化。古籍文献所提到的 地形特征,已经消失很长一段时期了。㈨按照记载所 说,这一地区至少有6条把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的运 河用于航行。②在这些运河中,最著名的几条开凿于 公元前485年和公元587年。今天,这几条运河只能从 地图上找到痕迹。现在的大运河沿着同它“祖先”假 想中的路线非常平行的路线前进,如果把它认为是一 条从未干枯、一直在奔腾的运河,那么它的全部历史 就要另外延伸一千年。 过了淮河往北,大运河系统就进入了黄河流域。 只有中国学生才非常熟悉黄河的特征。黄河携带着大 量流沙,不但把自己的河床填满了,而且使它流经的 其他地方被淤泥阻塞。最糟糕的是,黄河改道而出, 大面积泛滥。一般认为,从古代到1937年,黄河有6 次改道。然而,这只是黄河的主要改道次数,那些规 模较小的改道和地方性决堤并未计算在内。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从王朝编年史中整理有关记载这种规模相 对来说较小的泛滥的文献,因此而重新得出的结论看 起来相当令人吃惊。举例来说,在明朝统治的277年 时间里,研究表明,在56年中,要么由于自然灾害, 要么由于明政府所采取的错误的控制水利措施,黄河 河道有过很大程度的改变。①另一项研究表明,黄河 在同一时期里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就改道58次。②由 于大运河不得不穿越黄河流域,要维持其正常航运, 一直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难题。盖达牧师就曾概括指出 : 大运河的危险地段就在黄河流域。它很快就要在 这里消失。它的河床很容易被泥沙填满。堤坝会倒塌 ,航路会消失。整个大运河会因此而被彻底抛弃。③ 仅仅是一瞥此点,我们就足以认为,大运河并不 是一个稳定、持续不断、统一的体系。它的一些组成 部分一直令人感到棘手。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状况 每时每刻,从这段到那段,都在变化。P4-7 <p>中国影响重大、声誉卓*的华人历史学家、畅销120万册的《万历十五年》作者、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的学术*作! 全新包装、新颖设计,图文并注,内有古代京杭运河手绘翻新图稿大海报。 黄仁宇创作的《明代的漕运》通过讨论明代漕运运输图景和管理方式,勾勒出明代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诸多问题,反映了漕运(大运河)对明代商业运输、国库收入所起的关键影响,这对学界进一步研究明代财税政策,把握其背后滞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