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修订版)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内容简介
◎走进清华园 1925年,隆冬。 薄雾轻启,天色微明。 惨淡的星光下,一个单薄瘦 削的中年人携一黄发碧眼的 幼儿,悄然离开德国柏林大 学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 着清晨凛冽的寒风,乘车向 大街尽头驶去。两天后,二 人转乘的汽车穿越卡纳比埃 尔街(La Canebiere),很 快抵达碧海青天、云飞浪卷 的马赛港。中年人提着行李 ,深吸了一口带有海腥味的 空气,健步踏上停泊在港湾 的豪华邮轮,身后的幼儿既 兴奋又好奇地随即跟进。阵 阵汽笛声中,一老一少作别 欧洲大陆,穿越波滚浪涌的 地中海,向阔别日久的东方 故国驶来。 翌年7月8日,中年人出 现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荷塘的 岸边,他那清癯的面容与摆 动的灰布长衫,随着微风飘 拂的花香,很快进入学界的 视野。 ——时年37岁的陈寅恪 受好友吴宓举荐、清华校长 曹云祥聘请,告别长达16年 的海外游学生涯,来到这所 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大师之园 ,以教授身份,开始了传道 、授业、解惑的人生之旅。 成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 堂,翌年改为清华学校。因 学校是由“庚子赔款”资助起 家,在最初的十几年中,一 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 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 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 美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 的教学相对薄弱。1924年 初,在各方鼓噪和社会大潮 涌动中,清华学校进行改革 ,正式启动“改办大学”程序 。这年10月,根据清华大学 筹备委员会草拟的组织纲要 ,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 ,筹备创建研究院。由于财 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诸方 面的限制,最终决定研究院 先设国学门一科,也就是后 来被社会广泛称谓的国学研 究院,培养目标是“以著述 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 才。学科范围包括中国历史 、哲学、文学、语言、文字 学、考古学等,同时吸收欧 美、日本等国际学术前沿的 优秀成果,重建中国传统学 术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吴 宓所提出的:“故今即开办 研究院,而专修国学。惟兹 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 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 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 (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 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 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 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 研究国学者也。” 计划既定,清华校长曹 云祥立即动员原游美学务处 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以第55 名成绩放洋美国,并于 1917年归国未久就“暴得大 名”的北大文学院哲学教授 胡适(字适之),到筹建中 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主持院务 。时年34岁,尚不算糊涂的 胡氏立即推辞,表示只做顾 问不就院长,建议曹校长采 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吸 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术论 文的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 。曹校长听罢深以为然,当 场表示请胡出任导师,广招 天下士子名流,亲身示范, 以保留绵延中国文化之血脉 云云。尽管胡适此时的学问 日益精进,地位和名声在新 派学界如日中天,但他毕竟 算是个心中有数之人,面对 曹校长的一番抬举,并未得 意忘形,更没敢轻视王国维 (字静安,号观堂)、梁启 超(字卓如,号任公)等诸 位前贤大儒的真实存在,忽 略其作为文化昆仑在天下儒 林所展现的“高山仰止”的伟 岸身影。他清醒且谦虚地说 道:“非第一流学者,不配 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 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 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 方能把研究院办好。”曹校 长见对方态度诚恳,又觉此 言甚在情理,于是决定按胡 适指引的方式、方法付诸行 动。 1925年2月,在曹云祥主 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筹备处鸣锣开张,首先聘请 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 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 32岁的吴宓主持研究院筹备 处事宜。 按照当初胡适的建议, 曹云祥让吴宓拿着自己签发 的聘书前往几位大师住处一 一聘请。曾任宣统朝五品“ 南书房行走”之职、时年49 岁的王国维,作为清王朝最 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帝 师”,自然属于旧派人物。 此前,曹云祥曾托胡适向王 氏转交过一封非正式的印刷 体聘书,并让胡对王就研究 院性质与教授程序做一番解 释说明。聘书送到后,胡适 怕这位性格内向的学术大师 优柔寡断,又动用自己的汽 车专门拉着王国维在清华园 转了一圈。王氏见园内风景 优美,学校颇具规模与秩序 ,始有进清华的念头。此次 吴宓在登门之前,对王氏这 位清朝遗老的生活、思想、 习性专门做了调查研究,认 为还是按老礼节行事方能把 事情办成。2月23日,吴宓 持清华校长曹云祥签发的聘 书来到北京城内地安门织染 局10号王国维宅院,待进得 厅堂,见到坐在椅子上的王 国维,先行三鞠躬礼,而后 慢慢提及聘请之事。如此一 招,令王国维大感意外,又 深受感动,觉得眼前这个吃 过洋面包的年轻人,居然把 自己当作一个有身份的前辈 人物看待,尊敬有加,顿觉 有了面子,心中颇为舒畅痛 快,当场答应下来。据《吴 宓日记》载:“王先生事后 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 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 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