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
作者简介
陈廷佑,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深县(现深州市),上了11年学,当了14年兵,做了近30年公务员,任巡视员退休,曾任《中华书画家》**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西抹东涂集》、《诗文骈翼》两部专著,多次举办全部是自己原创诗词的书法展览。
内容简介
**章 接*使命 这天是农历立春第三天.头年入冬以来.天气少雨.南北大旱.北京本来就干冷干冷.这天*是冷风刺骨.马路无水而冰.行人车辆履冰而行.都格外谨慎. 陶砚瓦开车从和平门向南来到琉璃厂.把车停在马路边. 他这会儿心情不错.刚才他不管外面冰寒.车内方向盘也凉凉的.他冻得不时搓搓手.但他也不开热风.一路唱着京剧.自已开心痛快. 他先唱了奚啸伯的 .哭灵牌..这是他自认为*华美的男腔段子.又唱了言菊朋的 .让徐州..这是他高兴时爱唱的.一路上兴致来了.他竟把裘派的 .铡美案 .也溜了一遍.唱得过瘾.连等红灯他都没觉得不耐烦.唱到佳*处.他自己叫 “好”.竟双手离把狠拍了三掌.前年卫生部一位副部长来机关讲课说.在车上唱京剧有利健康.还讲吃*蛋不吃蛋黄是谬说.这两句话他*认可. 开着自己的车.尽管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但还是感觉到解脱、自由、畅快. 半个小时前.陶砚瓦办公室里来了两个人 :杂志社编辑梁守道和物业处长屠春健.前者是他叫过来的.后者是自己进来的. 屠春健推门进来的时候.正看见陶砚瓦和梁守道站在一起.评论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字一看即知是陶砚瓦写的.只听梁守道说 :很好.章法、笔法都没问题.墨稍微浓了点儿.笔有点儿滞.下次加点水. 一见屠春健进来.梁守道赶紧说 :你们谈.我还得去赶个稿子.说着匆匆走了. 屠春健便凑过来.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说 :老陶你听说没有 ?昨天中午咱们 “一把 ”打球把腰扭了 !还挺厉害 !当时就送积水潭了 ! “一把 ”是 “一把手 ”的简称.机关里用此简称的只有屠春健和车队的几个人. 陶砚瓦听了不以为然道 :说是检查了一下.没什么大事儿.当时就回来了. 屠春健说 :是暂时没什么大事儿.你想想.他天天打球.怎么以前没事儿.现在有事儿 ? 陶砚瓦略带讥讽地说 :怎么 ?难道是他流年运势、家宅风水的事儿 ? 屠春健故作惊讶道 :嘿!老陶果然是个文化人.一句话就点到位了 !服了 ! 陶砚瓦说 :少来 !你是不是发现什么了 ? 屠春健说 :我有意无意间听到看到.“一把 ”*近老是一个人从窗台里往外看.就站他办公室里.这么看.一看就看半天. 陶砚瓦听了十分不解.说:这有什么奇怪的 ?我也经常站在窗前往外看啊. 屠春健冷笑一声说 :你看的是这儿.“一把 ”看的是那儿.你看是无心. “一把 ”看可能是有意.怎么能一样 ? 陶砚瓦*加不解问 :有什么意 ?难道他在看谁上班在院子里闲逛吗 ? 屠春健又冷笑一声.这次笑得比刚才*冷 :你老陶总是不善于理解领导意图. 陶砚瓦也冷笑一声说 :你这个春健啊.你又理解出什么了 ?说我听听. 屠春健*加神秘地依然低声地说 :他站在窗前看什么 ?我**早上六点半进他办公室站在他站的地方站了10分钟.我把他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捊了一遍.我考虑的也不一定正确.但还是有所发现. 你说说你的伟大发现吧.我也跟着长长见识.陶砚瓦也冷冷地说. 我猜测他能盯着看的东西.只能是假山和小水池.屠春健颇有几分得意地说. 咱们领导是个文化人.有点闲情逸致不足为怪.你再好好琢磨琢磨.他看假山水池有什么深意吧.陶砚瓦仍然提不起兴趣. 有什么深意我还琢磨不透.但领导天天盯着一样东西看.那可就不是一般的事儿.时间长了.没意思也就变成有意思了.那一定会弄出什么意思来的 !屠春健十分肯定地说. 好好.你继续琢磨着.我有事儿先出去一下.陶砚瓦说着顺手拿起手包.明显是要走了. 屠春健说 :你老陶总是这样.也不改改这个毛病.你先稍等.我这儿有个单子你得批一下. 陶砚瓦接过单子一看.是一张 “神灯治疗仪 ”发票.就问 :谁的 ? 屠春健故弄玄虚地说 :还能有谁 ?“一把 ”呗!前几天打球腰就不舒服.我赶紧打电话让人家送了一台过来.别说这玩意儿还真管事儿.烤了烤说腰不疼了.这昨天伤了.还说回来接着烤.人家说给领导用.别给钱了.我说不行.让他们送了张发票过来. 陶砚瓦一边听着.一边拿笔签字.顺便看了看是468元.然后递给屠春健后.两人相跟着出了门. 陶砚瓦心里确实有点烦这个屠春健.烦他有事没事儿围着一把手转.整天揣摸领导心思.还到处卖弄.甚至还找他说什么 “一把 ”喜欢中午打乒乓球.都是机关里几个人陪打.水平参差不齐.“一把 ”有时尽兴有时兴味索然.他认识一个女教练.早年打过专业.建议调过来.放在物业处.“一把 ”一定会龙心大悦.陶砚瓦一听就给否了 :专门为陪一把手打球调一个女干部来.这事儿要传出去.还不得在中央**机关成为新闻 ? 陶砚瓦就是烦屠春健只想着拍马屁.其实陶砚瓦只看穿他想拍马屁这一点儿外皮.实际上屠春健是早知道他*烦拍马屁的事儿.但还是不断提些这样乱七八糟的建议.诱使陶砚瓦表态说话.而这些话经常会成为他向领导汇报的生动材料.有的领导恰恰是正想着听呢. 陶砚瓦进了自己的车.关上车门.就感觉进了自己的**空间.他把身子坐正了.长长出了口气.心情才算舒缓过来.开着车.又唱了几嗓子.他终于感觉畅快起来. 陶砚瓦一直对琉璃厂文化街颇感兴趣.经常闲来一逛.多少总有收获.除了这里的古旧书籍和笔墨纸砚.较浓的文化氛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曾被称作 “衡水街”.当年衡水人在此立足者甚多.特别是书画、古玩生意.绵延不*.特别是书画生意拉动的装裱生意.*此业者多为陶砚瓦的同乡:河北深州人. 如今文化产业大兴.市场越来越红火.这里的生意人已是南腔北调. 陶砚瓦无意观看繁华.他随手拿上一个大信封.把车锁了.转身朝东侧小胡同走去. 这个小胡同因在琉璃厂附近.所有临街房子都改成店铺.内外装潢争奇斗艳.门匾楹联各显神通.陶砚瓦走着.不由得放慢脚步.有几个店也着实吸引眼球.他感兴趣的是字好不好.够不够文气.他一驻足端祥.就有店里小姑娘跑出来礼让 :“先生需要什么 ?进来看看吧 !” 有个小店的牌匾上 “聚雅堂 ”三字.落款是 “栗有德书”.栗是某部委一位司长.平素雅好笔墨.出了诗集.担任了书协理事.听说还有可能*上层楼.奔副**.甚至**去了.陶砚瓦认识他.知道他对一些文化项目的审批.很具影响力.陶砚瓦目光向店门里一扫.已大致认出几幅栗有德的东西. 陶砚瓦**本来高兴.是因为他昨天下午下班前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湘西某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沈婉佳打来的.说她获得了年度诗歌大奖.等下月要来京领奖.她按要求准备了获奖感言.填了一阙 .鹧鸪天..马上发他手机上.希望陶砚瓦帮着书写装裱.届时拿到台上展示.以增加现场效果. 陶砚瓦此前已听京城诗友讲过.说本次诗歌年度大奖的奖金.是历年*高的:获古体大奖的30万元.新体大奖10万元.古体、新体青年奖各两人.古体每人5万元.新体每人3万元.建国后在诗歌这个领域里.一直是新诗独领**.动不动就是 “啊!大海啊 !”古体诗词平平仄仄.规矩很多.格律很严.不招人待见.在文坛上连个*环都不如.近年来情况有变.从中央领导到平民百姓.写古体诗词的人多起来了.看的人也多起来了.竟有否极泰来.由敲边鼓到打头阵之势.真个是风水轮流转了 !这不.在陶砚瓦印象里.从奖金的设置上.竟然**次由古体风头盖过了新体. 沈婉佳得的是青年奖.电话里陶砚瓦问她.这次奖金够请客了吧 ?沈婉佳 干脆说 :不够 !你们北京的饭店宰人太狠了 !陶砚瓦连说热烈祝贺.也以一连串 “好、好、好、好”.答应了沈婉佳的所有要求. 果然手机上收到沈婉佳一条短信.内容便是 .鹧鸪天 .词: 诗海无涯任我翔.诗心有翼上穹苍.灯窗唤取同三韵.星月邀来共一章.花世界.梦衣裳.小城郊外总芬芳.今生幸有诗陪伴.小鸟合当作凤凰. 陶砚瓦看了.感觉还行.没什么问题.沈婉佳是他*信赖的诗友之一.自己的作品经常给她发过去求正.婉佳也从不客气.有意见就提.而且还很坚持.陶砚瓦也不是言听计从的主儿.也经常与她争论.这正是作诗所需要的. 当晚他便在机关食堂**吃了点东西.返回办公室就铺纸挥毫.把那首新词竖写在一张四尺宣纸上.挂起来.端祥一阵子.看到几个毛病.又折腾一遍.挂起来再看.直写了五遍后.并排摆在一起.看过来.看过去.*后还是选了**次写的.看看摆放在桌子上的手表.已是10点多钟.他拨通家里坐机.告诉爱人杨雅丽.今晚单位有事加班太晚了.就在办公室睡了. 早晨爬起来到食堂吃了饭.上楼拿了挑的那幅字.让梁守道帮着看了看.放心了.就开车来 “咏宏斋”.准备让张嵘的媳妇小王抓紧装裱出来. 张嵘的店很小.但其名号 “咏宏斋 ”却很典雅.张嵘的爸爸张殿奎是个语文特级教师.从安徽老家退休后.进京创业.开了这家小店.张殿奎雅好诗文.和陶砚瓦在一次诗会上相识.由诗友成了挚友.这个店名就是陶砚瓦起的.“咏宏 ”二字出自谢灵运的 .山居赋 .: “指岁暮而归休.咏宏徽於刊勒”. “咏宏 ”二字后面是 “徽”字.暗藏着他的籍贯.另因他既经营装裱.也经营牌匾刻字.恰与 “刊勒 ”吻合.此名一出.张殿奎拍案叫*.可惜他几年前患肺癌走了.留下这个小店由儿子张嵘经营.张嵘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叫张峥.接替父亲在老家教书.张嵘的媳妇小王是深州人.从老辈人那里学得一手装裱技术.张嵘娶了她.既是媳妇又是技工.小两口把小店打理得风生水起.店里也挂着陶砚瓦的字.明码标价.可惜陶砚瓦人无名.字乏力.少有问津. 陶砚瓦昨晚已打过电话.一进门就见张嵘和媳妇小王都在等他.两口子熟练地把字展开来.略带夸张地先夸陶哥的字越写越好.这幅尤其好.布局、章法、整体感觉都特好.确实是越写越好.陶砚瓦笑道.行了.一个捧一个逗.跟说相声似的.那当然是越写越好啦.都是自家人.别吹了.再吹就破啦. 一席话把两口子都逗笑了.陶砚瓦就交待他们手工裱.加急.下周四下班来取.说话间口袋里手机响了.是机关传达室老罗打过来的 :陶主任.你怎么没在办公室 ?门口有人找您.是您老家来的.一男一女两位.说是有急事. 陶砚瓦是河北深州人.冀中平原一个县级市.经济不甚发达.平时有人问起老家.陶砚瓦总是跟上一句.是个穷地方.而不少去过深州的人也会跟着说.啊当年是很穷的.偶尔会有人近年去过.往往客气一句 :哪里哪里.还不错嘛.陶砚瓦就知道人家心里的印象是怎样的. 在陶砚瓦看来.家乡别说跟南方一般县市比.就是跟那边一些***贫困县比.深州都还落后很多.爹娘在世时.他每年都回一两次.如今爹娘不在了.老家在心目中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老家.它是熟悉的.又夹杂着丝丝陌生感.它是温暖的.但又让人心里阵阵悲凉. 把车开回院内停好.陶砚瓦匆匆来到传达室. 来人是陶砚瓦高中同学许清江的弟弟.小名许三儿.当年和许清江同学时.陶砚瓦去过他家.还曾经住下过.印象中三儿的鼻涕从未利落过.总是从鼻孔里露出一节子.偶尔还能过河--就是淌到嘴唇下面.没等他鼻涕利落.陶砚瓦就当兵走了.只记得叫他三儿.大号叫什么.陶砚瓦也不知道.前两天许清江打电话说他弟弟当着村支书.有事要来北京找他.一见面.不用问.看长相就知道许清江的弟弟来了. 许三儿也认出了陶砚瓦.他从沙发上弹起来.一脸毕恭毕敬的样子.像见了皇帝一样.旁边的女子30岁上下.按许三儿的要求.嘴里叫着叔叔.陶砚瓦领他们到了接待室.倒了两杯水.听许三儿一一道来. 许三儿当着村支书.每年都要把集体树地结的桃子梨子等水果卖出去.作为村里办公费用.前年许三儿在城里认识了一个保定老板.口气很大.还带他到保定走了一趟.回来说村里水果不分集体个人.全部包销.还打了预付款.结果东西拉走了.余款至今拖着不还.有欠条.一共五六十万.全村人的血汗钱.没法儿向父老乡亲交待.许三儿急得够呛.跑保定多次.见老板无数回.总是说钱有的是.但都在帐上.别人欠他还不了.他也没办法还许三儿.态度很真诚.事情没着落. 许三儿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时上吊的心都有了.正郁闷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那边的法官.法官说可以帮他追款.但有个条件.就是他小姨子在深州南边邻县冀州市的一个乡村小学教书.其夫是市一中的老师.相距几十公里.孩子又小.谁也照顾不了谁.生活十分不便.希望帮她往城里调.跟来的女子就是法官的小姨子常笑. 陶砚瓦这才注意端祥了一下女子 :身材还算匀称.面容也算姣好.怯生生的望着陶砚瓦.一付楚楚可怜的样子.陶砚瓦笑道 :三儿.你可真行.我还以为是你女儿你亲戚.绕了半天.我才知道这小常老师的来历.我能帮你什么忙呢 ? 许三儿说 :大哥啊.你出出面.找找史凤山吧 !他现在在冀州当**呢. 陶砚瓦道 :笑话 !我找了史凤山.他凭什么就听我的 ? 许三儿急了 :大哥啊.你是京官啊 !你一句话就能管用啊 !你就当是俺娘、俺哥、俺全家、俺全村老少求你了.你就帮帮俺.说句话吧 !你们北京什么都不缺.来时给你带了点儿棒子糁儿.碾子碾的.熬粥好喝着哩 ! 常笑也突然开腔了.说陶叔叔.俺的困难您也知道了.您就帮帮俺吧 !俺一定催着俺姐夫追回许叔的钱 !一定 ! 陶砚瓦一时语塞.他想起许三儿娘.当年曾用老式木制织布机织土布.缝制一件夏天穿的方格上衣送他.而此前他夏天*热的时候是没有上衣穿的. 陶砚瓦说 :三儿.小常老师.我大体明白了你们的想法.这样吧 :我抽空给史**打个电话.但是成不成.我可没有把握.我和史**好久没联系了.连他调到冀州我都不知道. 许三儿道 :那就先谢谢大哥了 !你一个电话.管用 ! 常笑这时真的笑了 :请陶叔叔多费心吧 !俺全家也都感谢您啊 !她笑得很真诚.两个小酒窝象是盛满了欢欣. 送走二位.刚刚回到办公室.就见桌子正中整齐摆放着一摞文件.旁边的水杯里已经沏好了茶.水杯盖子斜放在杯沿上.半开半盖.端起来喝一口.温的.正好驴饮.陶砚瓦心想 :该干活儿了.他先翻*上面几件报销单据 :有几个人刚出差回来的差旅费.有市内打车的出租车票.有购买业务学习书籍的发票.修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的发票等等.陶砚瓦看了看.全部签上自己名字了事. 其实他心里清楚 :差旅费的食宿补助啊.出租车票啊.包括什么购书、修理的发票啊.不敢说都有问题.起码是问题很多.经不起太较真儿、认真查的.在机关上班的人.个顶个儿聪明*顶.象婴儿一出生就知道找**儿.只要到了机关.他们很快就知道这些小技巧.都会不同程度学会塞上一点私货.不动声色地揩点儿油.弄点儿小外块.这个度要把握好.既不能张扬.又不能太贪.关键是不能以为自己聪明.把别人当傻瓜. 如果你是个什么 “长”.你必须维护好你下属的权益.让他们或明或暗的占到一些便宜.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话不能说开.窗户纸永远不能捅破.但人人都心知肚明. 又阅了几个件.一把手尚济民的秘书孙谦来电话.说砚瓦请马上过来.尚部长找. 陶砚瓦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拿上笔和本子.朝门外走去. 几个领导都在一个楼层办公.一出电梯.正对着一个会议室.会议室旁边有个公共卫生间.陶砚瓦下意识走进去小解.而每次在此小解.都令他想起自己**次来机关的情形. 那是1985年9月下旬的**.他接到通知.让他过来和领导见面.他就是这样出了电梯.**了这个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见了那位领导.也就是简单问几个问题.*像是拉拉家常.过了国庆节.他就来上班了. 陶砚瓦是百万大裁*时**批转业的.当时才30岁刚出头.当时地方上对部队转业干部需求量大.一般都能如愿安置.如果是能写材料.有点文字能力的.安置得*好.陶砚瓦在部队一直做文字工作 :报道员、创作员、干事.经常在报刊电台发表些东西.部队里每个年度都按发表篇数给各个单位排名.排名靠前的脸上有光.排名靠后的就坐不住.这就引起各级政工首长甚至*事首长重视.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人.那就很吃香了.他们当兵就不用**了.只须靠着手中的破笔头.也就有了*奖、立功、入*、提干的机会.陶砚瓦的档案里记载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嘉奖多次.都是因为他在*队报刊、地方报刊发表了作品.而对他转业安置至为关键的.是他在人民*报文艺版的金台随感发表的作品.**部门对此比较认可.当时******、民航总局、**建材局等单位都想要他.国办先把他档案提走了.等他到单位报到后发现.当时部长级、司局长级、处长级都有不少*队转业干部.俗称 “老转”.彼此一见面.都热络得很.统称 “战友”.那时在各单位.不少转业干部都是香饽饽. 可是好景不长.部队干部的安置越来越困难.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什么当年转业的人多.安置得很好.后来转业的人少.反而安置困难呢 ?当然有经济改革深入.国有企业的安置渠道减少.以及**机构改革.部门编制减少等重要因素.但多年后陶砚瓦又发现第三个原因 :就是*政部门的负责人中.基本没有了转业干部的影子.全部是硕士博士之类的所谓高学历人才.而这些人中就没见过一个真心喜欢有*旅生涯的人的人.陶砚瓦发现了这个原因.但没跟任何人讲过.因为机关上百号人中.屈指算来.*队转业干部只有区区几个.说这个话题不是自讨没趣吗 ?*由于前几年曾有转业干部集体进京上访事件发生.各单位就把转业干部划入什么影响稳定的因素.有个晚上陶砚瓦值班.恰好就接到让各单位详细调查本单位转业干部思想动向的通知.“** ”时*队干部 “支左”.领导管理知识分子何等风光 !如今的 “老转 ”们竟沦落如此.而什么硕士博士却风光无限. 陶砚瓦来到二楼西北角尚济民的办公室门外.孙健早在斜对面屋子坐着.用手朝一把手方向指指.表示可以直接敲门.领导等着呢.陶砚瓦就敲门.听到里面有声音说 “进来!”. 陶砚瓦就进了门. 尚济民办公室很敞亮.靠南边窗户底下一组三个硕大的**沙发.可一排坐下五人.靠西南角窗户下摆放着两个落地花盆.里面栽培着进口绿植.陶砚瓦不谙此道.叫不出名字.靠北面墙是一排6组书柜.里面摆满各种大部头成套的书籍.书都是尚济民的.因为前任走时.把原来摆放的书都打包带走了.尚济民的办公桌紧挨西墙.他背靠着书柜.坐在沙发椅上.右手边恰好对着西北角的窗户.屋门一侧.靠东墙摆着一个矮柜一张书案.矮柜里有些饮料和酒饮器皿.上面摆着个微波炉.书案上铺着毛毡.整齐摆放着精美的文房四宝.里间有*和卫生间.赘言不述. 外屋还有一件家具必须提及 :紧挨尚济民办公桌右前方.靠西墙对着门口有一把椅子.如果不是和尚济民特别亲密.而尚济民又没任何示意.一般下属都不敢坐在那里. 这时尚济民让了 :“来.砚瓦.坐这儿 !” 陶砚瓦已预感到要有重要事情发生了. “砚瓦.今年多大了 ?”尚济民的语气象兄长一般亲切. “马上就满56岁.老了.”陶砚瓦说完.似有一肚子委曲要倾吐. “瞎说 !”尚济民笑着嗔怪道.“你才56岁.就喊老了 ?”说完这句.他端起茶杯.狠呷了一大口.然后把杯子往桌子上一放. 陶砚瓦赶忙站起来.找暖瓶给尚济民续水. “下步你自己有何打算吗 ?”尚济民不再兜圈子了. “领导啊.我自己能有什么打算 ?听您调遣啊 !”陶砚瓦努力想让自己表演得真象个小弟弟. “砚瓦不错 !”尚济民说完这句话.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恢复到平时的严肃和深沉.陶砚瓦知道要进入正题了.赶紧拿过笔和本子.摆出一付要聆听圣旨般的虔诚.“砚瓦是*队转业干部.一直表现很好.做了许多工作.这些我都知道了.我来以后呢.也一直积极工作.跟我配合很到位.***的工作.特别是服务中心的工作比较杂.也比较累.几件大事.包括接待**来机关视察啦.中秋、春节联欢啦.宣传外事啦.接待、机要、办公自动化啦.等等工作.都有很好表现.我也比较满意.” 尚济民又端起杯子喝水.眼睛不再看陶砚瓦.似乎在思考下节谈话的内容.屋里空气顿时很凝重.陶砚瓦只感觉下面的谈话对自己会很重要.但不知是福是祸.只能大气不出.紧紧捏住手里的笔.静静等待着. “砚瓦你知道.我来以后.走访了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和所有**专家学者.一一当面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我亲自撰写了一份报告.交给了**.其中他们反映*多的.是咱们的办公条件、研究条件太差.建国快60年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很关心.元旦期间专门听我当面汇报了一次.他还有个重要批示.让我们可以考虑找个小地方.建设一个小楼.” 陶砚瓦边听边记.此时也随口说了声 :“太好了 !” “砚瓦啊.此事还没公开.还在保密阶段.”尚济民目光射过来.盯着陶砚瓦.陶砚瓦立刻感到浑身发紧.马上表态 “领导放心 !” “好!”尚济民一副释然的样子.“我考虑过了.想请你负责这个新址的筹建工作.你先着手做前期工作.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小楼的功能是什么.体量需要多少面积.在什么地方选址建设.是找现成的还是准备新建等等.要尽快起*一个正式的专门请示.此事暂时先不要跟别人讲.包括其他*组成员都不要讲.明白吧 ?” “明白.”陶砚瓦嘴里说明白.只是明白了尚济民的要求.至于为什么 ?其实他心里还没来得及搞明白. “好.你先开始考虑.做些准备.我考虑有两万平方米足够了.*多不要超过3万平方米”.尚济民满意的笑了.他满意的主要是自己谈话的技巧和训服下属的能力. “没别的事儿了吧 ?”陶砚瓦问. “没有了.去吧.” 陶砚瓦出门时.孙健朝这边望了一眼.两人对视都笑了笑. 回到办公室.陶砚瓦**卫生间撒了泡尿.对着镜子用力做了几个鬼脸.然后回到桌前喝了一大口水.接着往*上一躺.脑袋从*沿耷拉下来.双手和双脚向相反方向使劲往直里抻.浑身的骨头都有松驰、解脱的感觉.前面动作是一个知名演员告诉他的.说是可解除脸部疲劳.后面动作是一个医生告诉他的.说是可让颈锥松驰.解除浑身疲劳. 崩了一会儿.陶砚瓦静静躺在*上.直望着屋顶乳黄色的天花板. 天花板正中是一个光电烟雾报警器.往里面办公桌上方是一个节能灯管.这两样东西.前者提供安全.后者提供光亮. 陶砚瓦往天花板上望了好一阵子.他开始回忆自己这20多年的公务员生涯.以及为什么一把手给他这样一个特殊任务.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想从中理出一点头绪. 每一个公务员.从进门那天起.就是进入了一个金字塔.底层是人数*多的科员级.然后是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这5个层级再加上各层级副职.实际是10个层级.越往上面人数越少.一个公务员从*低级别的科员干起也好.或者象他陶砚瓦一样.半路上杀进来.从5个层级的下面哪个层级干起也好.一步步往上升.每一步都可能是自己的*后一跃.早晚要触碰到一顶无形的天花板.从而结束自己的公务员生涯.因此.就*大多数公务员来说.这场向上攀登的竟赛.其实注定是一场必败之战. 几乎每一个公务员.在到达一定级别后.向上晋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 “天花板”.遇到天花板.不是板压人死.就是人顶板破.还有*聪明的办法.就是人挪活树挪死.换一个*高大的房间.人还是那个人.只要新房间足够高大.就可以与新的天花板产生相对高度.从而有了再次提升的机会. 总会有人或者靠自己.或者靠外力.实际是需要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才能冲破自己头上的天花板.进入到*加高大的房间.去触碰*高的天花板. 陶砚瓦就想到自己从*队转业.进入公务员队伍时.定了主任科员.然后用24年升了副处、正处、副局三级.如今的年龄和级别.早就罩上了正局的天花板.无论怎么干.干什么.无非是解决个正局退休.在现任职务上退休.与在筹建工作岗位上退休.实在是没什么分别. 陶砚瓦想明白了. 他有个习惯 :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想想明白.需要想通.没想明白、没想通的事情一定是很难干好. 一把手找你谈话.而且事关你下步工作安排.这在一个公务员的职业生涯里是非同寻常的. 陶砚瓦转业到地方20多年了.经过了六届*组.所谓六届*组.就是六届*组**.因为*组换届.就是**换届.很多时候是只换**一人.其他人一个不动.也算是*组换届.由此可见**这个一把手的历害. 而一把手也着实历害. 在 .中国***章程 .里.第九章第46条、第47条、第48条对*组的组成、成员、工作权限等有明确规定.乍一看.这些文字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四平八稳.而实际上.它阐述了中国***作为中国**的执政*.写入宪法的执政*.领导**政权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和运作方式. 因为*组是 “*组织的派出机构”.那它当然不需要选举产生.因为*组的5条任务辞微旨远.从路线方针政策.到人财物重大事项.从高层到基层.从*内到*外.都是他管理范围.所以实际上各部门都是由*组来实施领导的. *组一般由3-5人组成.**的配备与其他成员相比.无论是级别、资历、威望、能力.甚至于派头.都明显要高出一截.所以**代表*组.*组就是**.是很自然的事. 这个体制保证了宪法规定的*对**政权的领导.保证了执政*对**的领导和效率.几十年了.我们持平而论.从全局看.还是一个很好的体制. 当然.在实际运行中.也必然有一把手的能力决定了*组领导能力的问题.一把手犯错整个*组都跟着犯错的问题.等等. 但是世界上怎么会有理想的体制和机制呢 ?谁说有.那他不是想骗人.就是被别人骗了.陶砚瓦就是这样想. 陶砚瓦经历的六届*组.可作简介如下 : **届 :小瘦老头儿.离休.言论有 “当年***所有的右派都是我签字的.后来我自己也成了反革命.**路线害死人啊 !”闻者都不胜唏嘘. 第二届 :仪表堂堂.经历传奇.离休.言论有 “我拥护中央在这场政治风波之后.对*员重新登记.对不合格的进行清除的决定.我们单位没有文件中列举的人和事.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单位当时有16人上了街.给*食的学生送水.没**的也不一定就没事儿.听闻此言.如释重负.大家不敢鼓掌.但心头乌云顿时消散. 第三届 :微胖.俗称有 “佛相”.离休.言论有 “***领导让我来时专门交待.说这里的办公楼一定要看好.千万别着火.”大家相视暗笑.其实他也不是来看楼的.他还是干了不少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四届 :满头白发.勤政敬业.父亲是老革命.他很小就跟着跑.儿童团.学员.但按正式参加工作的时间.算退休.他本人对此耿耿于怀.言论有 “这个也需要照顾.那个也需要照顾.就是工人不需要照顾.农民不需要照顾.他妈个 Χ的!”大家惊诧.因为头一次听他骂粗话.但心悦诚服. 第五届 :耿茂盛.相貌平平.资质平平.退休.言论有 “” “” “”“”.陶砚瓦想来想去.还真没有让人记得住的具备原创性和鲜明个性的言论.当然他也做了不少工作.***当年评论***有六个字 :“厚重少文.不蠢.”心想如此宏论.此公当得. 第六届 :尚济民.在任.举重若轻.北人之相.南人之智.言论有 “一定要找大脑袋.一个大脑袋胜过一堆普通脑袋.”大家的脑袋很开窍. 陶砚瓦既欣赏他们每个人的长处和经验.也为他们的短板和疏漏而痛惜.仔细想想.横向纵向全面比较.他们还是比其他*组成员*具有担任一把手的德才条件.作为下属.只能是维护他们而不能疏离他们.有的人向别人乱讲一把手的不对.但当着一把手的面.就另一副面孔.阿谀奉承也不注意高雅一点儿.陶砚瓦就对这号人十分不屑.而一把手有对陶砚瓦好的.也有不大好的.有重用他的.也有不太重用他的.陶砚瓦一直安之若素. 开始他是在秘书处工作.后来到业务部门当处长.接着回到***.任副主任兼机关服务中心法人代表.期间风风雨雨.一路征尘.虽没什么大的建树.但也颇有几处亮点. 在中央**机关做公务员.熬到个厅局级也就算过得去了.但要做部长.那可就没有靠熬的.或者靠生 :生于高官厚禄之家.有祖荫可恃.或者靠跟 :跟掌大印、批诰轴之人.步步高升.或者靠干 :就要舍弃很多东西.一头扎下去.拼个热汗淋漓.鱼死网破. 陶砚瓦出身农家.既没娶公主为妻.也没傍上高官.自己*没有豁出去拼.自然是靠熬的.所以他不可能有*高的野心了.就是在退休之前解决个正局待遇了.想到这里.陶砚瓦心里释然.一身轻松. 但尚济民的话还是让陶砚瓦感到很振奋.刚来单位时.只有一座老楼.是凑合办公.然后第四任威猛.新盖一坐小楼.翻新了老楼.第五任再建小楼.把机关服务中心迁了出去.院子里已经没有余地了.工作量在增加.人员在增加.只好在机关旁边租了一个新办公区.现在第六任要再新建一个小楼.看来 只能是在院外找地方了.陶砚瓦心想.估计要找***机关事务管理局.也可能要找北京市来解决了. 1.立足官场。作者原本是官场中人,但这部作品并非所谓“官场小说”。作者不屑于揭秘或偷窥,也不屑于描写某种蝇营狗苟。小说在对民族的根与魂的追索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真实深刻,精彩纷呈。写官场而不落俗套,讲官腔却不见媚气,贬时弊乃不失公允,显才情竟不露酸*。 2.中国故事。《龙脉》以一个***大型文化项目的论证、立项、建设为背景,生动勾画出主要策划、论证及相关参与者等公务人员、相关专家乃至升斗小民的各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 3.文化品位。相比于一般的小说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这部小说里结合人物情节,出现比较规范的诗词歌赋30多件次,全部为作者原创。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小说中主要人物用诗词来与人交流,而且多次论及诗词作法,在长篇小说的情节里大量出现,比较罕见。 4.***。中国作家协会副**张抗抗,中国作家协会副**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组原副**王巨才,***参事、作家、书画家忽培元,湖南省作家协会**王跃文等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