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段子之皇帝与文官--亲密的危险关系

圈子段子之皇帝与文官--亲密的危险关系
作者: 张嵚
出版社: 西南财大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圈子段子之皇帝与文官--亲密的危险关系
ISBN: 9787550422865

作者简介

张嵚,男,山东济南人,历史图书作家,出版历史题材作品十五部,代表作有:《不容青史尽成灰》《一言难尽历史现场》,并曾在多个电台开播历史讲座节目。

内容简介

朱元璋以其精准的眼光和坚忍的胆略,为大明王 朝的肌体打人了三支重要的强心针。 第一支强心针,也正是风险最大的一支,历史上 称为“洪武大移民”。 “洪武大移民”,即明初开始的移民垦荒运动, 也就是为解决明初各地地荒劳力少的难题,利用中央 集权的行政能力,将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整体搬迁 移民至人少地区定居。 这办法并非朱元璋首创,但要和朱元璋的“洪武 大移民”比,之前的历次移民运动,都可谓“小巫见 大巫”。 朱元璋的“洪武大移民”,对象比较固定,主要 是人口稠密的江西、江南、山西三地。但移民的目的 地范围却极其广大:往东到辽东地区,往北一直到内 蒙古地区,往西一直到甘肃地区,往南甚至一度到了 云南南部地区,覆盖范围之广,可称历史之最。 至于移民的次数和规模,放在古代交通条件下, 可以说庞大到恐怖。从明朝开国前,迁移苏州百姓到 凤阳开荒算起,朱元璋在位时期,仅《明实录》和《 明史》中记录的大规模移民的次数,就有十三次之多 。前后迁移的人口,有数字可考的,加起来就有一百 六十万之巨。甚至学者陈梧桐在其著作《明史十讲》 里估算,真正的数字很可能突破三百万人。这是中国 古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 移民的风险,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农民 素来安土重迁,何况这么大规模的离乡背井,势必会 有抵触。二是交通条件,古代的交通条件不方便,一 路山高水长,一次迁移就意味着迎来一堆麻烦。中国 古代史上,移民移出动乱甚至起义的,从来都不算少 。 但强人毕竟是强人,朱元璋既然决心办,自然也 有办法。首先是规划周详,洪武三年在河南设司农令 ,统筹移民事宜。然后是定福利标准,只要愿意搬家 ,不但免三年税粮,发优厚的路费和生活费,而且移 到新地方后,能种多少地,就占多少地,种地的农具 、种子、耕牛甚至头两年的粮食,全都由政府提供, 条件极其优厚。 饶是这样优厚的条件,反对声还是四起,特别是 当时的移民,大多家乡都在富庶的江南、山西地区, 日子过得还可以,离乡背井往穷地方搬,换谁也难答 应。但朱元璋也留有后手,不答应?强制搬迁!方法 就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确切说,就是一家人里,老幼妇孺留下,青壮劳 力搬家。按照一些野史的说法,当时的搬迁过程,移 民们都是捆着走,上厕所才解开绳子,所谓“解手” 就是这么来的。而移民迁走前,村村哭声震天,家家 悲伤别离,景象极为凄惨。 后世很多史家说到这里,好些就开始诟病朱元璋 ,说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给百姓带来惨重的苦 难。但必须看到的是,持续三十年,前后十余次的移 民运动,固然制造了无数家庭的分离。但如果细比一 下,相较于中国历代几次重大的“政府性工程”,如 秦长城、隋大运河之类,明朝这场规模更加空前的迁 移运动,却未曾酿成类似前代的变乱,仅此一条,就 足够值得后人正视。 一个后世正史都承认的事实是,在从头至尾的整 个移民过程里,政府对于移民的待遇允诺,几乎每一 条都完全兑现,税减了,路费发了,安家费有了,离 乡背井的移民们,在全新的家园,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从此开始了新的拓荒。强人朱元璋治下的大明朝廷 ,以其高速的效率和强力的执行力,完成了这个空前 的人口迁移。诸多原本荒芜的地区,获得了大量劳动 力,经济开始高速回升。对于明朝经济的复苏乃至中 国的人口版图布局,甚至缩小地方经济差距、促进民 族融合,这事都影响深远。 但就明初的经济困局来说,这一支强心针,显然 远远不够。 于是朱元璋又紧接着打了第二支强心针,这支针 按照现代的说法,叫公共设施建设。 比起“洪武大移民”百万人的迁移规模来,朱元 璋的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也是同样强大。 但从操作难度说,这事同样不是闹着玩的,技术 含量高、执行细节繁琐、风险性更大,最近的反面教 材,就是元朝灭亡,所谓“石人一支眼,挑动黄河天 下反”,一个闪失就出了大事。 这件事的难度主要有三:一是财政实力;二是可 行性,必须得抓最紧要的地方修;三是执行力,好政 策得落实到位,所有细节都要抓。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