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错(还原俗言俚语的真正含义)

出口成错(还原俗言俚语的真正含义)
作者: 刘玉凯
出版社: 中国经济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2.96
折扣购买: 出口成错(还原俗言俚语的真正含义)
ISBN: 9787513610278

作者简介

刘玉凯,天津人。曾于1978年就学于詹锳先生、韩文佑先生进修古典文学;1982年就学于钟敬文先生修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重点研究民间语言。河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河北民俗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杂文学会理事、河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曾出版专著《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破解鲁迅》、《鲁迅杂文选评与研究》、《中国俗成语》、《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编)、《谁挑战鲁迅》(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主编)、中国序跋鉴赏词典(副主编)等。在多种报刊发表各种文章500多篇。

内容简介

001 “嫦娥”是谁 地球上夜晚的美丽同月亮的存在有直接关系。明月当空,晚风习习,有 那么多的诗意。人们在月亮这个形象下编织自己的爱情、理想以及对生活的 期待。在遥远的月宫里,人们想象出了桂树、玉兔、嫦娥。尤其是中秋佳节 ,是人们特别喜爱的节日。早在东晋时,在隶属于南京的牛渚(即采石矶), 就有了高士谢尚、袁宏在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留下了“牛渚玩月 ”的佳话;到了宋代,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是为了赏月。明清至民 国时代,中秋节成为盛大节日。直到现在,民间仍盛行中秋赏月、吃月饼、 吃团圆饭、放花灯等。特别是少数民族,赏月过中秋、与家人团圆的习俗也 很流行。 可是,早些时候,曾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于 是向政府提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摧毁月球。理由是:月球是地 球的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导致地球自然灾害不断地发生 。他们说月亮其实是地球的“枷锁”,它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 使得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造成海潮起起落落。所以,非得炸毁它才甘心。 摧毁方法: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 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这一设想据说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的假说,而是有充 分科学根据的计划。 为首的科学家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天体物理学 家,他是“摧毁月球”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的设想是建立在国人利益上 的。他认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过于漫长, 不利于农业生产,冰天雪地的生活也让人不便。这些问题都是月亮惹的祸。 摧毁月球,俄罗斯寒冷的冬季会因此一去不复返,整个地球也将成为人类生 存的天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 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的姿势绕着太阳转,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无常。如果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季 节变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现在的沙漠会变 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全世界的孩子们也就不会忍饥挨饿。 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 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 其实,早在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就 曾提出类似的想法。阿比安当时曾异常坚定地说:“我现在无法预测人类何 时会摧毁月球,但这件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说来,不论是俄国人,还是美国人,考虑是不是炸毁月球的动机是让地 球更好地长期生存。我们中国人到底是诗的国度,大家听说了这一消息后, 第一印象是,炸毁了月亮,就没有了美丽的月色,就连同美丽的嫦娥和吴刚 、玉兔都同归于尽了。到那时候,我们地球上的人就读不懂李白的诗“床前 明月光”了,甚至要对后来的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月亮也十分困难。 嫦娥、嫦娥奔月,最早见于先秦《归藏》,后来许多文献引述了这个神 话。《归藏》号称先秦古籍,但原书早已亡佚,今存文字多为后人称引转述 ,其年代早晚的定位,颇有争议。刘安所编《淮南子》,张衡《灵宪》都有 记载。“嫦娥”也作“常娥”,说是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长生不 老药,带回家还没有吃,他的妻子嫦娥偷吃药之后飘飘然奔人月宫。这个故 事一方面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希望生命长存,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先民们对探 索大自然的无穷兴趣。 其实,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那么,她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西汉 初年的《淮南子》便算是年代确定的最早留下嫦娥奔月的典籍。《淮南子· 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后汉书》引张衡《灵宪》:“妲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后代不断 地有人利用这一形象创造文学作品,可见其魅力无穷。 明代游潜《梦蕉诗话》考云:“李义山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银河 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作后二句因事出意, 诚为绝唱。杨道孚极爱赏之。然惟穷理君子,于所谓‘嫦娥’者,亦不当不 辨。按《汉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区车占星。’故世之人以 羲和称日,常仪称月。‘仪’字音‘娥’也。按《周官志注》云:‘仪、莪 二字古皆音娥。’《毛诗·菁莪》以‘乐且有仪’叶‘在彼中阿’句;《柏 舟》章以‘实惟我仪’叶‘在彼中河’句;若《太元》又以‘各遵其仪’与 ‘不偏不颇’句叶;汉碑凡‘蓼莪’皆作‘蓼俄’字。反复参论,则知常仪 之‘仪’字本音作‘娥’,后世因音之同,又以月为太阴,女象也,沿此于 二字各加以女旁,遂呼为‘嫦娥’。其说始于刘安怪诞之书,成于许慎附会 之注,至张衡作《灵宪论》,转相引证;隋唐以后,骚人墨客类多借事托意 ,而羿妻奔月之惑,竞莫解矣。於乎,何其谬也哉!” 这里,游潜的考证说:嫦娥,即是上古传说时代黄帝之臣子,根本就不 是女性,是名为常仪的占星者。古音相对的“儀”、“俄”二字同音,繁体 形近。他从《诗经》和《太玄经》中引用了大量材料说明了仪、俄二字古音 之同。嫦娥从传说中的一个占星官,演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可见出人们 向往美丽的心理。 粗暴地改变宇宙结构是不明智的,如果真需要,也应该经过周密考察、 论证,谨慎从事。所以,中国人不愿意炸掉月亮的心理,也是和平美好的、 诗意的。还是留下这轮圆月吧,那里还有个嫦娥呢!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