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知道](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125/11/20211125114039110.jpg)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20.06
折扣购买: 大学不知道
ISBN: 9787800809286
李令彬,人生咨询大师徐小平先生唯一认可的弟子;他是青年刊物的专栏作家,人才门户网的特聘职业规划专家;他是近几年来在全中国与大学生及年轻人对话最多的学长之一;无论是十几岁的小朋友还是七旬老翁,无论是北大骄子还是牛津妈妈;无论问题涉及的是留学、就业、考研,还是恋爱、网瘾、偷渡、逃婚……他敢让全奖博士生退学,敢说哈佛对你没有意义,他敢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他大声说应试教育的坏话,但也认为顶尖人才从来不是批量生产,而是手工打造的结果;他畅谈学校里不能给你的人生思想,并说这不只是知识性的对话,而是沟通校园与社会两种价值体系的对话……
第一编: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 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 底是什么?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女生。她有一种偏僻嗜好,并且为之着迷。她喜 欢什么呢?喜欢虫子,抓虫子、养虫子、给虫子分类。她属于见到虫子就 无法抑制激动,硬要扑上去的那种人,对虫虫们有爱无类,怀有一种深刻 的母性。因此,十分罕见地,我没有阻止她去读博士。 按说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路线是清晰的,她进得去中国最好的研究机 构。她可以用自己对虫子的痴情迷恋和对其习性的了如指掌,三言两语把 该机构的导师砍晕。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本科所在大学文艺活动中的台 柱子。她属于那种师长们稀罕不够,同学里肯定大有人眼红的,既优秀又 很有特点的学生——她究竟来找我干什么呢? 我跟她见面谈过一次,没觉得她人生方向上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索然 寡味地谈了些留学的常规问题。我的印象是,她稍有一点“考试焦虑症” 。她曾是全国英语风采大赛的获奖者,雅思成绩却很不理想,远低于平时 的测试分数。GRE她也考过,由于答到后来失去信心,整个cancel掉了。她 说自己面对一切考试无不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很少正常发挥过,对此也 有些失去信心。 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从我有限接触过的一些案例来看,实在有一些 难解的问题,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过于复杂的智慧应变在学术科研之外。 这且不提,一个人不能因为害怕环境的恶劣就放弃一生的挚爱,而要 学会与天与地与人斗。问题是怀有深刻人生焦虑的这样一个人,她内心的 承受力如此薄弱,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局面之下,她的精神渐渐开始崩溃。 我跟她之间有一段长期的跟踪交流。慢慢地,我发现浮在水面下巨大 而可怕的冰山,其危险程度足以在某一日使她整个地“铁达尼号”。 她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人!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不自信。她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认可。那些 在别人看来很了不起的东西,她只视作平常。她看到的是自己还没达到的 那些更高标准——这决不是在夸她,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缺陷! 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但是由于远大目标不可一日实现就焦虑不安, 情绪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什么心理治疗师,但是基于一种人之常情和非专业的责任感, 基于我们定下的“师徒”之谊,我决心引导她步入自我发现之旅。 先说些土方法。我建议她看一部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拿出当年 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那股单纯劲头,向书里的正面人物樱木花道学习。作为 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这部片子,真让我出离愤怒 !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了点,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足够搞笑,问题是 难道自信就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的可笑程度?我说,显 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 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两万次投篮最初的精神源泉。这部 片子的中心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 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变的;但首先, 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 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说, 打扮自己。化个得宜的妆,做做头发,换一身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 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最速 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 信开始,因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养成习惯 ,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事物的发展,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 当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 之计。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一个人自信 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我更宁愿相信,一 个人的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 的影响。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