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
作者简介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觉醒的力量》,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内容简介
文学的安静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有删节) 试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3.最后一段的划线部分写歌德的“抱怨”,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开篇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写起;(2)引出并论述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追求文学的安静,或答引出并论述真正热爱文学的作家对文学的态度;(3)联系时代,批判当代作家不能坚守文学的安静,反热衷宣传与炒作的现象,表达作者的忧虑。 2.(1)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2)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3)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3.不可删。对比。突出强调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以及作家的浮躁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为下文批判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做铺垫。 (重庆市重庆一中 2013届高三上学期 一诊模拟考试) 周国平评注: 1.第1题: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我说说原因——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维斯瓦娃得奖后不久写的,当时她成了新闻人物并为此烦恼,我觉得是论述文学的安静这个题目的一个好的由头。就这么简单。当然,学生是不知道这个背景的。如果回答由维斯瓦娃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引出文学的安静这个主题,就应该算答对了,参考答案所列第(3)点可以去掉。一般来说,参考答案应该仅列与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点,不可列间接相关的内容,根据后者扣分是不公平的。 2.第2题,参考答案所列三点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要学生把这三种不同表达都列举出来是不合适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阐明两点:一、真正热爱文学的表现;二、对成名后热闹的态度。 3.第3题出得有意思,参考答案也好。 暂无推荐